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问题是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相关的西方文献主要研究了:集群中是否存在本地化的知识溢出(LKS)现象,本地知识溢出(LKS)对集群创新是否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后者,文献更多侧重于对发达国家的集群进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集群的创新驱动力是国际技术转移,而非本地知识溢出(LKS).最后,本文还对本地知识溢出(LKS)的计量方法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苏屹  林周周 《科研管理》2021,42(1):168-176
立足于区域边界的内外部视角,将创新活动的知识资源划分为自有知识和知识溢出两部分,利用2009—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自有知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OLS回归结果表明: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溢出的影响显著为负;自有知识的主效应大于知识溢出,且二者在影响区域创新过程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点的提高,自有知识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效应先升后降;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除在0.25分位点没有显著影响外,在其他分位点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自有知识与知识溢出的交互效应在区域创新产出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区域创新空间结构优化与协调发展,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有关创新数据,构建综合考虑互联网普及和知识溢出的知识生产函数,测度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普及与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空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30个省份的创新空间存在极大的非平衡性,区域差异以2012年为分界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其中:互联网普及对本地区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知识存量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知识质量溢出呈现相反的结果;互联网普及放大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产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论对重塑我国区域创新组织形态可行路径,在互联网普及政策制定、加大知识溢出效应和充分发挥互联网与知识溢出协同等方面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组织间知识溢出吸收模型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通过对组织间知识溢出吸收过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溢出对组织间知识状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吸收过程中知识交互的动机、基础和结构,分别提出了知识交互的"效用准则"、交互阈值条件和内生的交互网络结构,并据此构建了改进的知识累积模型。通过仿真分析表明:知识溢出对组织间知识分布的影响并不是单纯的趋同或者趋异,而是受到组织初始知识存量和交互阈值条件这两个关键因素的限制,而这两个因素代表着不同发展阶段组织间在知识学习能力、吸收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有的集群组织间表现为同化,有的表现为异化,而有的则表现为先同化后异化。这些分析为学术界关于知识溢出会使不同企业技术水平趋于相同还是走向分化的争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浩  黄剑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72-1280
作为不同于独立创新和企业间主动合作创新的新集群创新模式,SCAI螺旋揭示了溢出知识经外部创造升华后,再由溢出企业通过主动知识获取活动将这部分外部创造的同源新知识转移回企业,无障碍吸收并整合运用的创新机理。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了大连软件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访谈数据、档案数据和文件资料,将所获得的二手资料与一手资料交叉验证,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构建了SCAI螺旋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有效性维度及衡量标准,挖掘了集群共有知识的演化规律,并揭示了SCAI螺旋模型在实践中被集群企业的广泛运用。研究发展了集群创新理论和集群知识理论,尝试将知识创造理论从企业层面向集群层面拓展,从知识生产者角度,发展了集群知识溢出与集群绩效关系研究,并对集群创新形成了跨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专业化溢出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吸收能力较低是导致专业化溢出效应为负的主要原因;多样化溢出、外商直接投资溢出和国际贸易溢出显著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杨皎平  侯楠  徐雷 《科研管理》2015,36(6):68-74
文章以集群企业间竞争程度为调节变量,以创新协同效应和创新抑制效应为中介变量剖析了知识溢出对集群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数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一方面知识溢出促进了集群的创新协同从而对创新具有正效应,另一方面知识溢出具有创新抑制效应从而对集群创新具有负效应,集群企业间竞争程度负向调节了知识溢出的创新协同效应,正向调节了知识溢出的创新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宇  张晨 《科学学研究》2018,36(6):1135-1142
有意识的知识溢出是实现基于知识交互的产业创新活动和集群生成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生成和发展态势抽象为创新集群衍生变量,并解构为企业衍生、技术衍生和新兴产业衍生三个维度,并以大连市重点产业集群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有意识的知识溢出对创新集群衍生的直接影响及知识创造对二者关系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知识创造在有意识的知识溢出和创新集群衍生三个维度之间关系的作用上具有差异性:在有意识的知识溢出和企业衍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而在有意识的知识溢出和和技术衍生、新兴产业衍生之间则起到部分中介效应。研究针对基于知识创造的创新集群演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2—2011年高技术产业的地区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展开经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全国来看,高技术产业的多样化溢出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而专业化溢出的作用并不明显。从不同地区的角度来看,实证结果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知识多样化溢出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中部地区的知识专业化溢出却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而西部地区知识专业化溢出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2家企业339名管理者或研发人员的有效样本数据,本文分析了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知识溢出效应、创新意愿与创新能力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意愿均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知识溢出效应对创新意愿的影响随着知识溢出效应的增强而变化,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企业的研发新颖度在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企业知识溢出效应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内部作用机理,不仅拓展了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空间,同时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增强知识溢出效应、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使用1985-2011年的三十多万条专利引用数据来估计知识在我国30个省市间的溢出情况。研究发现,区域内生产的知识约有59%留在区域内部,41%知识将溢出到外部。进一步,基于知识溢出量计算出各省可获得的外部知识存量,结合我国30个省市27年的专利授权数据回归发现,区域外部的R&D对本区域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 `  相似文献   

12.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一定的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FDI溢出作用的前提,技术落后地区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同时FDI溢出的边际效用随技术水平的提高递减,技术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In the continuing debate about the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effects of inward investments in a host economy, a new perspective has arisen from new firms’ strategy nowadays to internationalise their activity. One aspect is that knowledge that is not completely appropriable by foreign affiliates abroad may spill over into domestic firms. In the absence of conclusive evidence, two questions can be put forward: the first concerns the role played by technology in the generation of those external effects; the second, the micro-assessment of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spillovers. In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hat benefits for domestic firms in Spain differ across industries by their technological content. The hypothesis of spillover dynamics is tested and suppor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panel data for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he 1990s.  相似文献   

14.
客观认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及外资企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研发经费的增长推动了我国研发经费总量的提高.而外资企业①研发经费增长速度远高于内资企业,改变了我国的研发投入格局.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集聚性,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已接近内资企业,在一些发达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已接近甚至远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研发成果主要在跨国公司内部循环,外溢作用并不明显.应关注全球化进程中外资企业科技活动的情况及其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政策,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张连丰  王迪 《科教文汇》2014,(6):112-113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模拟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文章在介绍溢油应急模拟系统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溢油应急模拟系统加强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6.
葛朝阳  郑刚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02,20(4):348-352
随着基础研究活动规模和投入经费的不断扩大 ,对其投入的经济回报进行测度与评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几十年来 ,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的大多数有关基础研究回报率的估计与测度都或多或少基于科学研究与创新 (商业化 )间的线性作用模型 ,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复杂性、非线性和知识外溢效应等 ,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 ,此外测度方法与手段也需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基础研究的经济回报率测度与评价:国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葛朝阳  郑刚  陈劲 《科研管理》2003,24(1):44-50
随着基础研究活动规模和投入经费的不断扩大,对其投入的经济回报进行测度与评价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几十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的大多数有关基础研究回报率的估计与测度都或多或少基于科学研究与创新(商业化)间的线性作用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其复杂性、非线性和知识外溢效应等,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此外测度方法与手段也需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18.
FDI技术外溢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吸收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外资企业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考虑本地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探讨了横向外溢效应、纵向外溢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福建和广东9个行业的177家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本地企业拥有外资企业更好的竞争、示范和员工流动的横向外溢效应,他们的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也会更好;(2)纵向外溢效应(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效应)虽然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也有显著正的影响,但其作用程度则相对弱很多;(3)另外,FDI技术外溢会通过影响本地企业吸收能力,进而影响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关键词:横向外溢效应;纵向外溢效应;吸收能力;技术创新;本地企业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进口贸易的国际技术外溢测度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仇怡  方齐云 《中国软科学》2005,(10):132-138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极大促进了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传播,特别是发达国家R&D创造的技术与知识已通过贸易渠道扩散至他国。本文主要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测度模型中引入实际进口渗透率变量,并采用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基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测度。实证分析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R&D成果对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国内的研发投入比外国研发投入对TFP的影响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Recent highly publicized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its consequences for academic careers. Previous and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se reach far beyond the fraudulent scientist and (his or) her career, affecting co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Here we show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spill over to uninvolved prior collaborators: compared to a control group, prior collaborators of misconducting scientists, who have no connection to the misconduct case, are cited 8–9% less often afterwards. We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phenomenon is stigmatization by mere associatio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scientific misconduct generates large indirect costs in the form of mistrust towards a wider range of research findings than was previously assumed. The far-reaching fallout of misconduct implies that potential whistleblowers might be disinclined to make their concerns public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reputation and care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