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丰子恺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好漫画。画面上,靠窗一张桌子,桌上一壶茶,几只杯子,竹帘卷到一半,看得到窗外一轮细细的新月:题画是宋人的句子: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相似文献   

2.
《新月》月刊若干史实之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平 《编辑学刊》2004,(6):48-5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月派是一个有影响的文学流派.它曾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建设,起过积极的作用.由于其主要成员,没有能正确对待左翼文艺运动,在大半个世纪中,它就一直被指为"反动",这就使不少研究者不敢走近和研究新月派.正因为对新月派缺乏研究,近年出版的胡适传、闻一多传、沈从文传、徐志摩传、林徽因传、邵洵美传等等对新月派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也不尽准确.看来,对于新月派的研究,还得从最基本的史实入手.本文所谈的就是新月派的主要阵地--<新月>月刊关于编辑情况的若干中实.  相似文献   

3.
徐志摩生前,诗人的桂冠就璀璨在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编辑——这可能是少有人研究辨析过的一个重要领域.徐志摩的编辑生涯正式开始于1925年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在中华书局自费出版,同年10月1日应陈博生之邀接编北京《晨报副刊》.1926年3月,徐志摩重返北京,与闻一多、朱湘等人于4月1日共同创办《晨报副刊·诗镌》.1928年3月10日,新月书店的代表性刊物《新月》月刊创刊,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主编,创刊号上发表了徐志摩执笔的《新月的态度》,批判了当时文坛上的13种派别,引发文坛大讨论.1931年1月20日,《诗刊》正式出版,徐志摩主编.  相似文献   

4.
袁思远 《出版科学》2012,20(3):105-108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多中小出版社、书局相继涌现,给当时的出版界增添了一抹活泼的气氛。新月书店便是其中之一。书店同人因共同的志趣而聚合到一起,倚着有钱且有人,出版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书籍著作。虽然由于经营不善、同人文化理想的分离及其他种种原因导致它以关门了事作为结局,但新月书店的种种付出与努力,仍然为它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业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在1949年之前,罗隆基是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政论家、政治活动家、民盟主要领导人之一……种种身份都可以看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底色.尤其“政论家”的身份,是罗隆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1928年秋,罗隆基从英国留学归来,任上海光华大学政治学教授,并兼任吴淞中国公学(胡适任校长)政治经济系主任.其间,罗隆基一度担任《新月》杂志主编,在他的主持下,《新月》杂志的政治色彩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一篇散文能让人家读下去,就不容易了,如果人家读后能留下印象,那就更不容易了,进而能激起人家的联想,或者启发人家思考,那就更更不容易了。《新月》这篇小散文,小到600余字,发表在北京日报郊区版1988年10月19日《喜鹊》副刊上,我读后就对编辑部里的同志说,这篇小散文写得不错。借一弯新月的微笑,作者发抒了感怀,这感怀不是一般的触物生情,而是讽刺了那些“高超的献媚”者,“即使腹中空空,但仍能在权势与神通的竞争中取胜.”所讽刺的对象,尽管如玉米地里的螟虫一般危害着改革和建  相似文献   

7.
新月书店是新月派涉足出版界表达其文化诉求的重要阵地。本文从经济保障、作品出版和广告宣传三个方面,考察了新月书店在沈从文成长与成名的过程中作为赞助人所发挥的不可忽视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星 《出版参考》2006,(35):37-38
丰子恺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在朱自清、俞平伯等合办的<我们的七月>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郑振铎的注意.这位一向很少关心中国现代画家的郑振铎以为:"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它带到一个诗的境界,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谢无逸作,咏夏景)为尤深.实在的,子恺不惟复写那首古诗的情调而已,直已把它化成一幅更足迷人的仙境图了."(<子恺漫画>郑振铎序)自此,郑振铎便记下了丰子恺的名字.  相似文献   

9.
在暨南的教授群中,以新月社一伙人占最多数,除了胡适、徐志摩、陈西滢、凌叔华、顾一樵、闻一多、陈铨等人之外,如罗隆基、梁实秋、叶公超、刘英士、余上沅、饶孟侃、蒯淑平、潘光旦、彭基相、卫聚贤、沈从文、顾仲彝、梁遇春、余楠秋,都在暨南教过书;至于在一九三一年二月廿日在上海被杀的左翼作家胡也频,他初期的作品,<鬼与人心>和<圣徒>等也是在<新月>杂志发表的,甚至还在新月书店出版过几本集子,也可以说是新月社的朋友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能看到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传媒到技术,曰新月异的高科技正以横扫千军之势使流传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现代技术加速更新换代。正像美国信息业权威沙特勒所说:“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我们如乘坐在一辆飞速行驶的小车内看着窗外不停变换的风景一样。“根据摩尔法则.世界每过18个月,电脑芯片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提高一倍。人类提高技术水平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他们改变自然和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