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贡献巨大,他从人本主义历史观出发,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纂史方法。他通过各种途径熟悉人,对所发掘“人群”分类排队,严加鉴别,进而确定写人原则。在写人上有雄视古今的手笔和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为有利于读者学习《史记》、研究《史记》,编写一本有特点的《史记人物大辞典》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一本系统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评毛曦、段建海著《司马迁的历史学》党大恩西安联大毛曦同志和西北政法学院段建海同志合著、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司马迁的历史学》一书,将要与读者见面了,本书作为陕西省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会组织的规模巨大的“司...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文学巨匠,也是世界史学史上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但司马迁对整个中国文化的贡献却不仅仅是《史记》,还有他忠于理想、忠于事业、百折不挠、忍辱负重、爱憎分明的魅力人格,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史记》虽记载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英雄人物,但作为一部史学著作,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必然之下的偶合.从司马迁的著述目的、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历史观等方面考察分析可知,"《史记》的悲剧性"这一提法是不科学和不严肃的.  相似文献   

5.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韩兆琦教授这样评价:“《史记》是一座大山,永远耸立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之林;《史记》是一曲悲歌,永远回响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长河上。”执教以来,对于《史记》的阅读教学,经验是很少的。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史记〉选读》后,感觉首先要有整体认识:了解司马迁;了解《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它体现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和进步的历史观,带有其鲜明的感情色彩。对待不同人物,他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借助《报任安书》一文来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以生践志,从创作《史记》中找到自己的尊严和生命价值,从自比古圣先贤中获得安慰与自我肯定的心路历程。同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抓住表现情感的语言来分析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当然,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也不可偏重一家之言,可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以时代的视角解读历史,观照现实。  相似文献   

7.
1996年11月17日,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组织了以“司马迁的历史观”为中心议题的学术讨论会,与会的二十多位学者就此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现将此次会议的讨论情况综合报道如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创始人,他的历史观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之研究这一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会学者也指出,多年以来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尽人意。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统计,1994年10月以前国内外此类论文仅18篇,讨论得还远远不够。历史科学的特点是:它的研…  相似文献   

8.
汉武盛世,人才荟萃。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对《史记》在史学和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精辟评价。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成为历代史家编撰史书的范例。因此,他被称为“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文绝唱,无韵之《离骚》”,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司马迁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大一统的历史观,首创民族史传,阐发民族统一的观点,表达了民族的共同心理,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对推进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不仅对客观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系统看法 ,而且对历史学本身的认识也是卓尔不群的。司马迁肯定论载历史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职责 ;提出“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和“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之史学目的论的一家之言 ;在历史编撰学上创立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提出了历史撰述三重宗旨说和历史研究三层境界说。司马迁还努力将自己对于这些历史学问题的理解系统地贯彻到《史记》的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1.
汉代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科述教材,都对司马迁如《史记》作了高度评价,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序言:历史学的发展是中学历史课程革新的基础。中学历史课程只有不断地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才能使自己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科学性。近年来历史学的新发展,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而在内容、结构与性质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征。本是笔在教育部举办的2005年高中历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班(太湖西山)上讲稿,重点介绍近年来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原名为《历史学的发展与历史课程改革》,应听课老师要求,节选为《历史观发展与历史教学改革》、《历史理论发展与历史教学改革》、《史学方法革新与历史教学改革》、《史学领域拓展与历史课程改革》等篇分刊于此(原有三万多字,限于篇幅,选刊时删去了原来参考献及引注释),敬请专家同仁指正。[编按]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90年)是两千多年以前出现在我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所创作的鸿篇巨制——《史记》,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鲁迅认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司马迁不仅为我国封建史学开创了一套崭新的宏伟建筑式的历史编纂方法,而且还运用他那锐敏深邃的思想和匠心独运的手法,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形式,使《史记》成为  相似文献   

14.
《通志》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历史学上第二部纪传体通史。《通志.游侠传》塑造了一群“言必信”、“行必果”、“赴士之厄困”的游侠形象,郑樵在袭用《史记.游侠列传》中部分材料的同时删去了篇前序论和篇后赞论这些主体和精华部分,既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时对材料的取舍情况,也反映了他不同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著《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文科著述教材 ,都对司马迁和《史记》作了高度评价 ,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 ,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 ,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书重新出版了,这对我们研究司马迁和《史记》来说,是很有意义的。长之先生的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和评价司马迁及《史记》的专著。长之先生在这本书里,以他特有的优美的笔调,高度评价了司马迁和《史记》,并从哲学、史学、美学、文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论证了司马迁及《史记》的思想和艺术。全书充满了闪光的语言、精辟的论断、深刻的论述和翔实的引证,尤其是其中许多富于开创性的见解,更给人以无限的启发。以后的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论著中的不少的论点,都可以从长之先生的这本书里找  相似文献   

17.
<正> 司马迁创作了《史记》,我国西汉以前的历史才得以大放光明。《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发展过程中一座不朽的纪念碑。因为它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史学方法,即纪传体的史学方法。司马迁的不朽,在于他不仅开创了新的史学方法,而且具有远大的历史见识。这首先表现在他的眼光能扩大注射到中国以外的世界即以当时的世界规模研究中国史,例如在《史记》中除了注意到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如匈奴、西南夷、东越、南越以  相似文献   

18.
《三国史记》史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史记》共有31篇史论,是《三国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史记》史论不仅效仿了春秋笔法,而且还学习《左传》、《史记》等史书中史论的写法。《三国史记》史论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史学成就的折射和补充,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史记》是站在中原王朝附属政权的角度去记载新罗、高句丽和百济历史的,因此,认真研究《三国史记》中的史论,对于厘清新罗、高句丽、百济的历史角色,估价《三国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喜芳 《华章》2007,(12):61-61
司马迁一生游历遍中国,他以雄厚的历史积淀和对各地的亲见亲闻,谱写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史记》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杰出成绩有目共睹,学者们在这些方面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关于其中丰富的民俗学思想人们却涉及不多.笔者认为在《货殖列传》和《乐书》两篇文章中有着大量的民俗学内容.本文将从经济民俗、地理民俗、礼乐民俗方面来探讨司马迁的民俗观.  相似文献   

20.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中国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从表面上看,《史记》属于史部,但历代学者在谈论《史记》的文化品质时,又常常把《史记》归入子部。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与司马迁为《史记》树立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的标尺相关,与他借《史记》承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思想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应该是《史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史记》堪称是雄视千古的杰作。它的出现不但打破了已有的史学秩序,而且为中国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