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酒的历史漫长,随之形成的酒文化也就源远流长。酒就象血液一样,在每个民族文化里流淌。然而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酒文化亦显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看,中国酒文化带有一种酒仙气质,而西方酒文化则富于一种酒神精神。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酒仙似的超脱,追求的是一种酒中忘欲的境界,而西方酒文化则是一种酒神似的狂醉,追求的是一种借酒纵欲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中西酒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各自深厚的文化蕴涵。本文探讨中西酒文化的不同起源和与酒有关的特有的文化词汇,并研究了中西方与酒有关的成语和中西方酒名互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毛翠 《培训与研究》2010,27(4):132-134
语言是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中西酒既有不同的起源,又有各自深厚的文化蕴涵。本文探讨中西酒文化的不同起源和与酒有关的特有的文化词汇,并研究了中西方与酒有关的成语和中西方酒名互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支。我国历来也有"无酒不成宴"的说法,酒文化在社会上的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酒文化是指酒在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称。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工农业生产、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与酒有关的诗词为切入点,深入研究酒诗中的酒文化。研究表明中国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从有了酒,酒文化就出现了,它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的结合形成的狭义文化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而结合的产物——酒诗有着丰富的含义。酒能使人忘记忧愁,有时却适得其反,透过中西方酒诗中"愁"的不同意义来探讨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7.
英汉对酒的起源传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汉文化中,国人主张"人造酒说",西方则普遍认为"酒神造酒"。人造与神造两种不同的起源说造就了不同的饮酒方式,形成不同的酒文化风格,中国人把酒当作工具,意不在酒;西方人把酒看作艺术品,意就在酒,因此汉式的微醺与英式的狂醉应运而生。酒文化既然不同,英汉酒文化的相关词语表现形态自然有所不同,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酒文化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究我国的酒文化,要从我国古代文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中研习揣摩。本文从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所选诗词文中摘录有关描写"酒"及与"酒"有关背景的语句,尝试探究我国古代的酒文化。材料短缺,挂一漏万,探究内容肤浅,但是文化具有共性、大众性,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摘录的有限的文句中,大致可以粗线条地显现我国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9.
酒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的产生与发展满足了人类追求带有感官刺激性的特殊消费需求。因而酒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当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世界性文化。酒文化内涵的运行机制是以酒德作为酒文化的灵魂,塑造并规范酒品的形象。酒文化外延的界定取决于研究目标的广度,而中国酒文化应与国外其它酒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酒是粮食,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粮食;酒是饮料,但它是一种特殊的饮料。其所以特殊,不仅因为酒能刺激感官,产生一般粮食不具备的生理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于人还能产生心理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酒行为乃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有发达的酿酒历史,中国名酒名扬四海。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领域,酒文化效应为历来文人所重视。因此,探讨中国酒文化的奥秘,已成为近来中外饮食文化学者的热点。本文仅对中国酒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略作剖析。一、关于我国酿酒的起源,自古就有种种传说。《吕氏春秋》:“仪狄作酒”。《战国策》:  相似文献   

11.
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酒的历史都可谓源远流长。中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夏商时代;而在西方,酒的历史的也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时代,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了。而酒因其气味浓郁,饮后酣畅舒适之感亦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的广泛喜爱。中外文人墨客更是在痛饮之余,书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绝佳酒诗。笔者从酒文化谈起,重点谈论中西方的酒诗文化,旨在通过对中西方酒诗文化的比较,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同时也和读者一起再次感受和品味中国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从李白举杯邀明月,到苏轼把盏问青天:从文君当炉卖酒.到贵妃醉酒牡丹花下。诗与酒酝出了泱泱中华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酒文化也就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词创作,中国文学史上也出现了数不清的与酒有关的旷世名篇。  相似文献   

13.
酒肉魏晋     
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本职工作是酒神,而兼职戏剧诗歌之神,由此可见,酒与诗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酒,所以诗。而中国文人与酒,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魏晋时期,酒与诗的关系尤为密切。孟德有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为什么喝酒?是为了解忧,可我们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曹操看似“以酒消愁”的消极行为,实则表现了他的豁达心胸,求贤若渴的积极心态,所以“酒”既是休闲之好,又是抒情之寄。千思万绪,毋须多言,尽收酒中。  相似文献   

14.
酒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而且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酒文化。酒与文化的结合,是美酒的灵魂,也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宋代酒文化极为发达兴盛,蔚为壮观。本文以苏轼为例,通过对其“酒诗”的例释,旨在综观宋代酒文化现象之概貌,并阐述酒文化某些重要内涵及其对宋代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可言志,酒可畅情,古文人好把酒赋诗,畅抒胸臆,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中国古代发达的酒文化、文人以酒会友的社交行为、诗人以酒达情的习惯是诗酒文化的主要成因,豪迈、愁苦、浪漫、悲怨的文人情怀,皆在诗酒文化中展现出来,使诗酒文化成为了解古人生活、精神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素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周瑞 《考试周刊》2011,(15):24-24
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对中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健 《英语辅导》2010,(1):157-159
中国酒文化是酒酿的诗歌和诗化了的酒,神奇芬芳。本文讨论中西酒诗的异同,通过对比中西酒诗中酒的代称与醉态思维方式和中西诗词风格的不可译性,指出中国酒诗如一瓶醇酒,含蓄内敛,注重人与自然的通灵玄融,寄托忘却生死忧国忧民的感情。而西方酒诗学则宣扬的是一种激情狂放的狂欢精神,在狂歌醉舞中感受生命本我的激情与欢悦,与上帝同在。对诗生成的特殊心灵通道和情感寄托的差异决定了中西诗学各自不同的品格和特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是2013年7月18日经四川省社科联党组批准成立的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是在宜宾学院典籍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四川省内外酒文化研究力量成立的,是以酒文献整理为基础,致力于中国酒文化、酒产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酒文献专书集成》《中国酒文献篇卷集成》概略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酒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7月,由四川省社科联与宜宾学院共建。中心是致力于酒文献整理、酒产业发展史研究、酒品牌发展史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中心整合四川省内外社科研究力量,加强社科平台建设,推动四川由产酒大省向酒文化强省发展。针对当前中国酒文化以较为原始的状态散存于烟波浩渺历史文献深处,缺乏有计划的梳理集纳、归并整理与当代性诠释,中国酒  相似文献   

20.
酒文化是与酒相关的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的总和。酒本身是属于物质的,但它一产生就从属于一定的文化和习俗的需要,所以酒史、酒俗、酒礼、酒宴、酒具、酒器等等与酒一起皆属酒文化的范畴。洒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后,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观的综合作用下,在与当地风土人情的交融中,经过长期的堆积沉淀,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酒文化内容。酒宴、酒仪、酒肆、酒馆、酒店、酒家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借酒浇愁,借酒赋诗抒情,借酒发火骂仇,借酒抒情骂消,偌酒词位成好等也各有其场境。宜宾酒文化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