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在诗词文赋中反复吟唱"归去",却终生未曾真正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心理在谪居黄州时期表现尤为突出。苏轼黄州词中的归隐情结,集中反映了士大夫文人追求人生理想,完善自我人格的精神需求。而苏轼正是凭借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成为宋代士大夫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词至北宋逐渐走向成熟,进入词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词中的用典也随之普及。北宋文人善于在词中以典故自况,并借此强化词中的自我身份意识,进而以文人惯用的典雅方式自抒情怀。这是词发展为与诗相似的自我抒怀性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体现,苏轼、贺铸、周邦彦、秦观等北宋著名词人都在各自的人生经历、词体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着探索性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苏轼词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其作为"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承载物。深入探讨"苏轼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的丰富开创空间。文学是人的本体存在的一部分,苏轼词是美的显现,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品味苏轼,反观自我,以提高人之品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天才苏轼命运多桀,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对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而这个时期的作品,则成了苏轼最主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梳理了苏轼以前"月"意象写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时期萌芽,汉魏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唐代繁荣兴盛,宋初建立"春花秋月"表达模型。进而从三个方面分析苏词中"月"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月"意象烘托寒凉幽静、清新澄明气氛的基本作用,"月"与"人"的情感联系及月与人世感悟、哲学思考的联系。以上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展示了"苏词"中月意象的独特风貌,寄寓着苏轼人生哲学现实性与超越性相融合的意味。  相似文献   

8.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9.
最晚至南宋时期,通俗文学领域内开始了对苏轼形象的塑造.通俗文学从消费者的趣味出发,以才情替代了政治,消解了苏轼政治生涯的波折历程;又以才情重新整理了文化地理,调节了苏轼的人生节奏.苏轼形象的塑造是近古通俗文化史上的经典个案,其直接成果是产生了一个文人形象生产的流水线和一个文人生活的经典模式.从此,以苏轼为模版,富有"才情"的文人们被相继塞进流水线,一个个大同小异的形象被不断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坛领袖,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词、诗、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本文以苏轼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苏轼词作的成就,并对其词作名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1.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苏轼晚年被贬至海南儋州,面对困难的生活环境,苏轼并没有在消极思想中沉寂太久,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处世思想与生活哲学,形成了自己生活方式。文章从苏轼儋州时期的散文入手,以表现出苏轼晚年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念以及追慕雅士风范的情志。  相似文献   

14.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苏轼"自出新意"、拙朴厚重书风的最著名代表,同时也代表着宋代的行书成就。但苏轼早年的书法风格并非如斯面目,而是崇尚清瘦秀美一派,是什么导致了他晚年时期的风格巨变?本文从《寒食帖》入手,经过作品、技法的具体分析,试图找出苏轼书法风格变化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轼<蝶恋花·春景>一词,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诸先生均疑作于惠州时期.但从此词所用意象看,不象惠州之物象.且查考有关资料可知,惠州在宋代时并不出产杏子.故"青杏"意象之非惠州春景可以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谪惠州的绍圣二年(1095)春天.而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  相似文献   

16.
"野性"这一概念是苏轼本人概括出来的自我性格特征,是其"满肚子不含时宜"的外在表现.其表现特征就是不慎言语,任真而动的"疏狂".由于苏轼疏狂的野性,便塑造了他那脱俗的高尚人格,为东方朔的"朝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其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由于士人与政治间的密切关系,土人心态必然包括大量的政治内容。乌台诗案是北宋时期发生的一起文字狱,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它不仅在当时有重大影响,也为后人研究士人政治心态,特别是苏轼的政治心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人点。苏轼是士人群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心态颇具典型性。乌台诗案构成苏轼政治心态演变的转折点。透过苏轼在诗案前、中、后的大量诗文,可以对苏轼政治心态及其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苏轼的政治心态及其演变表明,在道、王夹缝中求生存的士人,其政治心态中存在着难以排解的紧张与焦虑。这是传统社会下,士人无法摆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智慧是早熟的。他早年所受的教育使其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早年寄子由诗中已见出他稳定的价值观;乌台诗案后的黄州时期,达到理性的高峰。苏轼吸收儒、道、佛三家思想,又不以任何一家为宗,只遵循自我本性。这是应对个体命运的根基所在。而这种根性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灵中。  相似文献   

20.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