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收获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文本解读,是教师语文素养、鉴赏水准、知识能力、人文精神、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一篇课文写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本细读能力。对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文章,教师只有凝心静气地作多维立体的细细研  相似文献   

3.
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深入解读文本的一项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才能正确、全面、深入地处理教材,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生成资源。只有掌握了文本细读的技术,才能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什么是文本细读?朱光潜先生说:"慢慢走,欣赏啊!",  相似文献   

4.
正文本解读问题是语文阅读教学绕不开的问题,而文本解读问题又是让众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现实中,有些老师不清楚课堂中的文本解读应该解到什么程度,不是太浅就是太深。我觉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等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学中的文本要承担更多的功能,它是把学生引向既定培养目标的凭借。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在一般性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再经过教育学加工而产生的。语文教师要成为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高手,就必须以两种身份来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5.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细读文本,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呢?语文教学领域的文本细读是一种全新的教材解读理念,是一条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努力实践文本细读。下面,本人结合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文本细读的方法。1.抓住关键字词仔细推敲文本细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轻易放过。特别是对那些关键字  相似文献   

6.
近来,"文本细读"成了小学语文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借鉴"文本细读"的概念用于语文教学,其意义则在于强调教师在整体认识与把握教材的背景下,对文本细致地进行感悟、质疑、品读和赏析,一步步走进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7.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一.把握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屈海清 《教师》2012,(13):63-64
虽然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文本解读,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解读,但不可否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获取取决于教师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引导和张扬。语文教师应深入文本,亲历亲为地阅读文本,真正体验阅读过程,如果教师缺少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本文试从文本解读思维所涉及的文本范围加以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只有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细加探究,方能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各种韵味,使学生在细读中获得完全来自于自身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语境下,学生是文本细读的主体。让学生走入文本,涵泳品味,这不是学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阅读就能实现的。深入文本的细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地引导,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上到什么程度;对整册教材的解读形成什么样的语文课程序列,决定着形成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视角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13.
“细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细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包括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也包含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细读。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以阅读为起点,仔细研读文本,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和修辞,获得亲历的阅读经验、情绪和感受;继而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品味言语,开掘言语的内涵,主动并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细读文本离不开教师先行、教师选择和教师指导,可以说“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正确的、细微的、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教师的头等大事."细读"的字面意思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语文文本细读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二是把它看做一种文本阅读态度:三是把它看做一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学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或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研究性的阅读,应该是三种理解合一的细读.细读要掌握方法,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这就是文本细读的重要内涵.下面,本人就文本细读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尝试及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感知的过程。教师首先触摸文本,通过对文字的反复咀嚼之后,得出自己的切身感受。然后再回归文本,实现师生的对话。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全新教材解读理念。要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常态课的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细读感知文本。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细读,是对语文文本沉睡的唤醒。语文文本是寓意深刻的故事,是饱含深情的述说,有时它会是一种情绪,有时它又是一种感性。王崧舟老师就曾经说过:“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教师能自觉地正确地解读语文教材文本,是确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解读文本是每个语文教师课前必做的工作,准确、充分、多角度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变换角度去深入感受、领会文本,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学生或教师的角度,或者站在其他读者的角度,当然重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要学什么,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怎么教给学生。这样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95):40-4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要求。而文本细读则是解读文本的再细化原则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分析的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进行细读,以语文课程情景下的文本为例,也不是全部适合细读,议论、说明、应用类的文本就不适合细读。所以我们限定这里所说的"文本"特指文学文本。把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师生以多元的姿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王崧舟老师说过,要"炼就第三只眼睛",才能发现文本的奥妙。其实每一堂课教师的教学都是对文本的一次解读历程,你解读到什么程度,就会教到什么程度。只有心中装有厚厚的有关文本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诠释语文课堂。文本细读的着眼点肯定是语言,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呢?第一,要实现文本细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精神惰性"问题。第二,在进入文本时,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林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和警觉。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过程中,首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能创设出一个灵动的课堂。不过,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经意间就会陷入一些误区:粗浅解读,流于表面;曲解误读,误导学生;脱离文本,忽视重点等。因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文本解读的几点建议: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换位性文本阅读;以教师的身份,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一、文本解读的误区(一)"仅仅是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吗?"——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