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宁方言中知二、庄组字与知三、章组字分立;精组洪音字与知二、庄合流,精组三等字颚化;知三、章组字大部分读舌面塞音,在前高元音前与精组细音字合并,在舌尖前元音前与知二、庄组字合流;见组细音字与知三、章组字合流,在前高元音前与精组细音字合流。常宁方言中舌面塞音的出现是后起的,是为保持二、三等韵分立的一种手段,见组细音字与知三、章组字合流是尖团分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常州方言中,古知庄章精见五组声母的合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知章精见组合流为舌面音[渤]、[渤‘]、[礰],其中有部分字的声母因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另一种是知庄章精组合流为舌尖前音[ ts]、[ ts‘]、[ s],先是知庄章组合成卷舌音樣,继而平舌化与精组合流为ts。这一语音现象在许多方言区都普遍存在,只是各地的发展不够平衡。  相似文献   

3.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参照《方言调查字表》对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四川大邑方言中的读音进行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大邑方言中基本合流为舌尖前清声母ts、ts‘、s,基本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舌尖后音声母t?、t?‘、?一致。部分声母例外读音的发音部位与普通话相同,发音方法上稍有差别,是语音历时演变不规则在共时层面的反映。还有极个别字不符合大邑方言语音演变规律,读音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发音相同,原因尚待考证。  相似文献   

5.
长沙、湘潭两市毗邻,语音面貌近似。它们在知三章组读音上表现基本一致,中古开口呼大致分立ts、ts‘、s(知二庄组)和ts、ts‘、s(知三章组)两组。综合比较湖南长潭地区的语音及其变化,发现知三章组读音(ts系)虽然一致,但长沙话的ts是由ts而来,这是受权威方言影响发生的权威逆转。而湘潭话的ts是由ts或ts演变而来,这是一种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6.
长沙、湘潭两市毗邻,语音面貌近似。它们在知三章组读音上表现基本一致,中古开口呼大致分立ts、ts‘、s(知二庄组)和t■、t■‘、■(知三章组)两组。综合比较湖南长潭地区的语音及其变化,发现知三章组读音(t系)虽然一致,但长沙话的t■是由ts而来,这是受权威方言影响发生的权威逆转。而湘潭话的t■是由t■或t■演变而来,这是一种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7.
长沙、湘潭两市毗邻,语音面貌近似.它们在知三章组读音上表现基本一致,中古开口呼大致分立ts、ts‘、s(知二庄组) 和t(s)、 t(s)'、(s)(知三章组) 两组.综合比较湖南长潭地区的语音及其变化,发现知三章组读音 (t(s)系) 虽然一致,但长沙话的t(s)是由ts而来,这是受权威方言影响发生的权威逆转.而湘潭话的t(s)是由t(s)或t(s)演变而来,这是一种自然音变.  相似文献   

8.
西昌方言中古庄组字多读[t]组,但有少数字读[ts]组。抽取西昌方言中所有读[ts]组的庄组字共70个,将其声、韵、调与中古《广韵》中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读[ts]组的庄组字基本上是中古生母止流梗三摄开口二、三等和遇摄合口三等平声字,演变在西昌方言中主要读/s/声母开口呼阴平字。联系汉语其他方言知庄章的今读情况,可判定西昌方言读[ts]组的庄组字是历史遗留的结果,而普通话中读[t]组西昌方言读[ts]组的原因则是由语音演变的时间性所致。  相似文献   

9.
忻州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以古开合口为条件,古知组二等字与庄组字合二为一,古知组三等字与章组字合二为一,但有例外。跟庄组声母相配的韵母在后来的分化中失去[i]介音而变为洪音,声母也随之变为t拶组声母。之后庄章合并为照组,章组声母也变为t拶组声母,再后来庄组声母与精组声母合流。在介音消失过程中,与合口韵相配的知三组和章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与开口韵相配知二组和庄组的t拶组声母受介音影响,容易变读为t拶组声母。通过与知庄章声母在普通话中读音的比较,我们认为,忻州方言中知庄章声母属于较古老的演变层次。  相似文献   

10.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不同的,它们的演变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以论文《安徽庐江方言音系》为根据,简介了庐江地理和方言,以文中考察的顺港乡为代表点的庐江城关片话的读音为准,把《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录的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的字的庐江城关片话的今读音列表,归纳讨论了它们在庐江方言中的演变.还分析了庐江方言读ts、t 的类型,并指出且分析了庐江方言把普通话里声母是t 组的字的一部分读成ts组的现象和原因,最后指出了操庐江方言的人们学习普通话时要如何注意分辨t 组和ts组。提高普通话水平。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用淄川方言写成的聊斋俚曲反映出的“知”“庄”“章”的读音应分成两类。二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三等字为一类,音值为 ,其特点属于“胶东方言型”。现代淄川方言“知”“庄”“章”完全合流,读成了舌尖后音,变成了“非胶东方言型”。这种历史演变是受了济南强势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分布在阳朔县葡萄镇的桂北平话称为“平声话”,其声母的特点非常突出。主要几点是:与中古40声类的框架相近。古全浊声母今天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浊音类别。古次浊声母各自一分为二,一套浊音色彩较重。一套浊音色彩较轻。知庄章三组全面合流。读[ts]等。精组遇洪音读[ts]等,遇细音读[tG]等,与见组不混。  相似文献   

13.
隆回雨山方言属于南部湘语区.中古牙音在雨山方言中没有发展为舌面前音,而是读如舌叶音.这是由于见组向知章组靠拢,与其合流而产生的.知章组在宋元时期受高元音(i、y)的影响颚化成舌面前音,并向着卷舌音的方向发展,期间经历了舌叶音这一阶段.近代见组声母发生颚化,产生了与知章组共同的语音条件,因而与知章组合流,发展为舌叶音.隆回雨山方言中见组声母现正处于舌叶音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古蟹摄和流摄在方言中的关系极少被关注,此二摄的合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音变。今以河源"本地话"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其他相关方言土语,考察蟹流合流的具体表现,从语音结构特点和演变规律等方面探讨二摄合流的原因,并指出各地类似的语音现象并非毫无瓜葛的平行演变,这可从地缘关系、移民历史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5.
湘南土话普遍存在知三、章读如端组的现象。读如端组时,韵母有的为洪音,有的为细音。考察知三、章读如端组时韵母的洪细及其与其他声纽的分合关系,发现,韵母为细音时,知三读如端组一般是"古无舌上音"的表现,而韵母为洪音时,读如端组的性质多种多样;章组读为端组则是与精、庄、知二或知三、见合流后的演变,属于晚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河北平山方言声母系统的变化与北方话基本一致,不同的是精组字保持独立,疑、影两母的今开口洪音字前有辅音[η];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已经消失,与阴声韵合流,没有形成摄口呼韵头[y];声调系统中平有声不分阴阳,入声基本自成一类,部分入声字按照出现的语音环境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  相似文献   

17.
《资治通鉴释文》音切反映的宋代音系--声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华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35-37,53
史炤《资治通鉴释文》三十卷是一本作于南宋时期的音义著作,其中大量的音切集中反映了宋代的语音特点。作者采用“反切比较法”,从3万余条音切中,整理出《资治通鉴释文》的音系,即宋代音系,旨在揭示该音系声类的特点,分述以下四部分:轻、重唇音相混;舌头音与舌上音相混;知、庄、章合流与精组合流;牙音和喉音相混。  相似文献   

18.
中古精组、知组和照组声母在吉水话中因韵母而异,精组拼三等和四等音为[ts]组(止摄例外),其余则读[ts]组,知组和照组拼二等也读[ts]组,知组和照组拼三等读[t]组。通过描写各组声母在吉水话中今读音,分析比较各组声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知、章、庄三组声母字的读音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和普通话有所不同。本文以临县方言为研究材料,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所收字为调查范围,对这三组字的声母作了封闭性的研究。从中可知,在临县方言中,知、章两组先合流,然后又分化为两组,其中一组变为翘舌音,一组变为平舌音;庄组字的声母则基本上变为平舌音,只有少数例外变为翘舌音。这样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汉语语音史研究和方言研究提供有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奉化方言同音字汇,反映了当前奉化方言老年人的语音系统。它的声母29个,韵母43个,声调8个,既体现了吴语甬江小片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特征: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和三等鱼韵的精、清两母字,有ts、ts^h、dz和t,t^h、d文白两读;遇摄合口三等鱼韵知、庄、章三组字中,韵母有u和l两读;声调虽仍保持古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格局,但阴平与阴去混读现象明显,也有部分浊上调今读阳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