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2.
山西离石话助词"来"、"得来"的特殊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汉语虚词系统中"来"作为助词的用法很普遍,随着语言的发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来"的这种用法已经消失,但在很多方言中尤有保留.前人已有关于"来"作为助词在吴语、四川方言、陕北方言等中的用法的论证.考察助词"来"、"得来"在山西晋语离石话中作为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的特殊用法,以揭示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为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一点线索.  相似文献   

3.
河南平顶山方言中的"哩"和"那"都有做结构助词的功能。其中"哩"做结构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而"那"做结构助词时与"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笔者通过对"哩"和"那"做结构助词时的用法对比,总结出二者异同点,虽然未能对二者可替换情况的原因做出系统的解释,但可以从中发现"那"做结构助词这一用法可能与其指示功能的弱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吴城镇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旧有"小南昌"之称.吴城方言属赣语昌都片,该方言的结构助词"个"可一分为四,即"个," "个2"个3" "个4",它们分别是状语标记、状态词标记、转指标记,定语标记.本文讨论了结构助词"个"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5.
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虚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是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中存在的有关虚词研究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对于实词虚化的研究成果显著,但是对于虚词再虚化鲜有人涉及。"的"在历时发展过程中担当多种语法功能,现代汉语"的"主要是助词用法,但传统上只将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关注的焦点是状态助词"的",是刘公望先生在1982年提出的,此"的"附着在一定语言格式后,赋予它前面的格式以一种描绘事物状况和情态的性质,我们把该"的"称为状态助词。近年来,助词"的"的分类及用法问题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丰硕。根据我们对文献的研究整理发现,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日语与汉语相比,特点之一是助词特别多。助词用法复杂,是学习日语的难点,助词"と"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本文将对助词"と"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后带形容词和后带动词否定式的“个”字结构的详细分析,揭示了“个”在两个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用法(量词、助词)。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个”由量词用法扩展到助词用法的过程与原因。  相似文献   

9.
日语与汉语相比,特点之一是助词特别多,并且日语的格助词很多,用法复杂,是学习日语的难点,格助词"が"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本文将对格助词"が"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日语与汉语相比,特点之一是助词特别多,并且日语的格助词很多,用法复杂,是学习日语的难点,格助词"で"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本文将对格助词"で"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は"和"が"这两个助词在日语当中使用十分频繁,这两个助词也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和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严娟娟 《考试周刊》2014,(87):79-80
日语与汉语相比,其特点之一是助词特别多,格助词也很多,用法复杂,是学习日语的难点,格助词"に"就是其中之一。为此,本文将对格助词"に"的用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阳谷方言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本文揭示了怂"哩"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和固定格式的功能,以此说明它和普通话中的语法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语中,"来"的用法异常复杂,仅其助词属性下就又可以细分出六七种不同的用法,但这些用法大多并未能沿用到现代汉语共同语中,这也包括用作动态助词的"来"。从历时发展来看,动态助词"来"产生之后,在唐五代、宋元、明清三个阶段的使用并未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是在共同语中逐渐衰落了,今天仅在偏南方的一些方言中还有所使用。作为动态助词,"来"的衰落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身功能负担过重,以及在使用中受限制过多的内因作用,也有系统内部成员竞争的外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状"的名词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状"作描摹助词的用例在《搜神记》中已经出现。本文分析了"状"在"X状"结构中由名词语法化为描摹助词的三个阶段,认为"状"助词化的动因包括"X"成分的语义扩展、比拟式的类推作用、转喻的固定化等。另外考察了"状"和"然"在语法化路径上存在的相似点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陈燕 《文教资料》2012,(11):38-39
"得"是西昌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得"有三种用法:助动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本文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西昌方言中的"得"。  相似文献   

17.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古代汉语"所"字用法归纳为用作名词、数词、量词、假设连词、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19.
周纯梅 《文教资料》2006,(2):186-187
本文揭示了新化方言量词的指示代词用法和结构助词用法。作者主要通过量词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语法功能论述了量词的这些特殊用法,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