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焦于汉英表量结构中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拟对身体名量词进行重新分类,以考察汉英身体名量词的共性和个性,并作出认知阐释.在对大量的汉英身体名词语料进行分析后,根据身体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本质,归纳出四大类身体名量词:摹状类、焦点突显类、容器图式类和丈量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其相应的映射类型:外形特征的映射、整体-部分图式的映射、容器图式的映射,距离的映射.其中前三者为汉英所共有,距离的映射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中还存在一类特殊的外形特征映射——面积-数量的映射.具有空间义的身体名词与名词之间语义上的搭配主要是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的转换等认知方式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形状量词是量词的一种次范畴,事物凸显于其上的外在特征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借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英语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现象进行探析,并指出:在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中,隐喻和转喻构成了一种连续统,在这种连续统中,形状量词的隐喻构成了其进一步转喻的基础,并最终形成了隐、转喻同现的认知机制;建基于形状量词隐喻和转喻认知构建的隐、转喻同现认知机制,其概念合成最为庞杂,互相映射的三重输入空间、从属于一个上位类属空间的三个次类属空间与合成空间一起构成了一个极为典型的多重空间概念合成模式.本文认为,汉英语言中之所以出现形状量词隐,转喻同现的量词使用现象,是因为认知主体思维的连贯性、相通性、相融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认知学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认知学角度,聚焦考察身体名词在英汉名词表量结构中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的异同,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研究发现:第一,汉英身体名词作量词时,身体名词的维度属性得到突显;第二,身体名词在与不同中心词搭配时,呈现出不同的维度属性;第三,身体名词临时作量词,往往通过人们的认知来建立身体名词与中心词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人体词用作名量词的现象,形成了人体名量词和所修饰名词构成的典型表量结构。基于常用人体名量词的语言特点分析,从认知角度考察人体名量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人体名量词以单音节为主,少数为双音节,分为临时名量词和常规名量词两种;人体词经过概念化获得了量词义,人体名量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搭配受语义的同一关系制约,是隐喻、转喻和隐转喻等认知操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考察和对比汉英两种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是汉英语言中"眼"的语义延伸的基本途径;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体和互动的关系;两种认知方式在"眼"的语义延伸中共性大于个性。  相似文献   

6.
人类认知手段的转喻和隐喻是词汇扩展的两种重要方式。文章以hand为语料,从隐喻认知角度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研究发现:(1)隐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大于转喻;(2)在词义延伸中有两种思维结构:一是以邻近性关系为基础的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思维结构;另一个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性联想思维结构。两种思维结构相互交叉,出现连续统的现象;(3)词义从本义向转喻、隐喻方向延伸的时候,离本义越远,修辞性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类型主要有误用、泛化、遗漏、错序四种,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汉英表量形体特征的差异,汉英名量词的色彩差异,教材的影响,汉英句法结构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进教材,利用汉字的偏旁,利用量词的对义特征,利用量词的语义认知特征,创新教学方法来帮助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8.
汉英感情域隐喻性量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婵 《现代语文》2010,(6):97-100
本文将名量词分为一般量词和隐喻性量词。计量性弱、修饰效果丰富是隐喻性量词的主要特征。以词汇义为切入点,在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从喜、怒、忧、惧、爱、憎、欲七个方面对英汉语言中的感情域隐喻性量词的修辞效果和选择偏好作了分析,发现这两种语言的感情域隐喻性量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们均表现出丰富的修辞效果,但却有不同的词汇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9.
情感通感认知模式是使抽象的情感附着在具体的感觉上进行表达的认知模式,二者具有牢固的联想关系,而这种联想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相似或相近的基础上。通感这一认知方式主要是体现了作为始发域的感觉同目标域情感之间的特殊联接方式,事实上情感最终还是以隐喻和转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分为隐喻性通感和转喻性通感。  相似文献   

10.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以英汉face为语料,从认知隐喻和转喻的思维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发现:两词在认知上均以隐喻为主,转喻为辅;英汉语所显示的这种类似性典型地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选择倾向性;而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则印证了人类认知基本根植于身体经验,但也受制于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时间性和空间性理论,采用语料库研究法,从时间性和空间性角度,研究汉英临时量词的时空性特质。研究发现:汉英临时量词都存在时空性特质,汉语两种语言的临时量词都体现出了比较鲜明的时空性特质,名词性临时量词主要表征了其所修饰事物的空间性,动词性临时量词主要体现了其修饰事物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语言学角度,聚焦考察英汉形状量词意象图式的异同,并加以认知功能阐释。研究发现:第一,英汉形状量词都有离散性和连续性的特征,其中在离散性方面两者均呈现出空间性的特点;第二,两者都存在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情况,但是在二维意象图式中,英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汉语多,而在一维和三维意象图式中则恰恰相反,汉语中借用身体名词作形状量词的现象比英语多。  相似文献   

13.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概念范畴化的认知手段。隐喻通过选取或构建词义间的相似性,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使词汇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转喻通过邻近性原理激活同一认知域中的凸显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以连锁或辐射的形式达成对新生意义的认识。可见,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内在组织规律受隐转喻理据的支配,因此,词汇教学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能力和联想推理能力,从而构建词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汉民族对黄昏天象的隐喻性认知已经越过了狭义时间隐喻性建构阶段,上升到人事式微和羁旅哀愁诗性隐喻建构阶段。其中人事式微属于侧重相似性的显性隐喻,羁旅哀愁属于侧重相关性的隐性转喻。二者都是天象特征、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在汉民族隐喻性认知范畴巾聚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隐喻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英汉量词中隐喻现象,运用对比手法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差异处。研究表明:英汉语中量词的使用表达了使用者对名词的认知过程,名量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英汉语中的量词隐喻作为两种语言现象,既有相似的表意和语用功能,也存在具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7.
边旭 《文教资料》2007,(28):26-28
量词的主要功能是分类计量,但随着对量词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量词还具有一些隐性功能,如量词的形象性和量词的褒贬性。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研究量词的这两种特性,并把它们归为量词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语量词经历了较长的命名过程才被普遍接受并列入汉语语法词类;英语中的表量词的功能和性质类似汉语量词,但尚未统一命名,也未进入英语语法词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角度对汉语量词进行的研究有所增加,且开始在语言层面研究英语量词和比较汉英量词,但从认知角度对比汉英量词的研究较少,有关汉英器官量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体认语言学理论,对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异同进行了认知类型阐述。共性方面,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主观性和修辞性,分别反映了汉英母语者认知事物的主观识解方式和思维的喻性。个性方面,其一,汉语极性义表量构式中借用为量词的名词和动词多与身体部位有关,英语的多和自然现象有关,体现了汉英母语者各自的主体意识倾向和客体意识倾向;其二,汉语中有许多对举形式的极性义表量构式,而英语中几乎没有,这透露了汉语母语者重整体综合而英语母语者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