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子是众多诗人中独特而传奇的一位,他怀着自己的诗歌理想以火一样的热情进行诗歌创作。他的诗同时也是他诗学主张的实践。海子试图用诗歌在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建立一个人文关怀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2.
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和英雄主义倾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本通过对海子的诗歌意象的分析,试图解读海子的最后几首桃花诗。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3.
走向海子     
诗人海子的死震惊了文坛。他的死是诗的悲哀诗的不幸。从诗歌创作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创作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 ;从诗歌影响来说 ,海子的死为他的诗歌安上了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4.
海子的诗歌蕴藏着真挚而坦诚的情感,源于他所接受的淳朴的父母之爱和农村乡土环境的教育。海子把自己的生命艺术化为了诗歌,诗歌又承载了海子的理想和信念,他那丰富的诗歌主题和内涵是他个体生命和诗歌艺术的互融。  相似文献   

5.
王梦露 《考试周刊》2012,(76):13-14
海子作为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其人、其诗都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从传记批评角度阐述海子诗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结合海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和求学经历,分析其性格特征对他的诗歌所造成的影响,即纯真的童话气息、对土地的深情回归、彰显自我的精神、面向未来的神性美等艺术特色的形成。海子以人生铸就的诗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无尽启迪。  相似文献   

6.
在大诗理想的统摄下,海子竭力吸收东西方文化资源,其中老庄与尼采对海子的影响鲜明地体现在其前后两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中.海子前期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和解与包容的气质,但他并没有继续顺着老庄之道进入逍遥无为的状态之中,而是转向了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精神,这种在生命的狂放与沉醉之中的有为超越成为海子后期诗歌创作的精神主导.  相似文献   

7.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歌中流传广泛的一首抒情短诗。诗人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充满亲情的生活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幸福和温暖。然而两个月后。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附近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产生了某种分离,怎样理解海子的幸福?本文试图结合海子整个诗歌创作过程和他的诗歌理想去阅读分析。关于海子的诗歌及其本人传奇的命运正是学生最想知道的东西,因此我想以此作为生长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理解诗歌的主旨,引导学生走近海子,理解海子,进而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认识生命的价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告别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海子从1983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一直到1989年,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在法大昌平校区的家属院内。他生前曾担任学校345诗社的指导老师,与法大多位老师有过来往。海子去世后诗歌整理成集,陆续出版,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会新闻部在海子25周年祭日之际,联系采访了当年海子的故人,造访海子在法大的故居,缅怀海子在法大的诗歌理想和1980年代特有的文学风尚。  相似文献   

9.
黄耀 《文教资料》2012,(18):29-30
本文以海子的现代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文本,解读海子所祈望的"幸福",以及他"幸福"背后的悲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坚持自己的诗歌理想,宁愿牺牲尘世"幸福"的海子,终究孤独、寂寞伴随他走向生命极致,他的生命中无幸福可言,幸福就像"闪电",瞬间失去,永远找不到属于他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1,(3):29-34
中国神话的元素在海子诗歌中多次出现,这些神话元素背后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海子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借用了一些神话意象,这些意象的精神内核在他的诗中有了新的阐释空间。本文通过梳理海子诗歌中的神话书写现象,寻找它们之间内外的联系,并结合海子自身的生长环境和同时期的诗歌创作现象,去探究神话意象背后代表的是何种精神,从而揭示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流变,最终来把握中国神话与海子诗歌意象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海子诗歌中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海子多吸收宗教中满含隐喻的意象。在这些意象的渲染下,海子逐步展开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述,其中以宗教中的"受难"和"重生"为主,而海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自我牺牲意识和悲悯情怀则将他对"爱"与"孤独"的体验完全融汇到宗教情怀中。  相似文献   

12.
海子是当代诗坛上重要的抒情诗人与史诗诗人,是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海子诗歌创作的特点,指出早熟与早慧的内在分裂构成其创作心理的基本面貌,并导致了他最终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自杀无疑使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感到猝不及防的震惊。这位“诗歌的烈士”(骆一禾语)以他的死捍卫着自己崇高而又神圣的理想。“他的生命已经转化为他的诗歌,他因他的诗歌而长存于我们的记忆”(燎原语)。海子写于自杀前两个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流露了他屈原般的孤独,使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关怀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曾卓是一个用自己内心的爱进行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文坛的许多大家来说,他并不为人所熟知,诗歌也从来没有带给他荣誉,带给他的甚至只是厄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心中对诗歌的热爱,一直满怀感情地执著着自己的诗歌创作。1955年-1976年的诗歌创作是他几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是他的生命,心中的爱帮他延续着诗歌,爱是诗人在那个特殊年代不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李忠实  杜宛真 《大学生》2014,(11):36-37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诗人海子告别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海子从1983年毕业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一直到1989年,他的诗歌创作大多在法大昌平校区的家属院内。他生前曾担任学校345诗社的指导老师,与法大多位老师有过来往。海子去世后诗歌整理成集,陆续出版,他俨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6.
海子的诗歌创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自在言说,他的诗中充满了生命的元素,他的诗与他的生命不存在认识关系,生命与诗相纠结始终是海子创作的基本母题。麦子是海子诗中出现最多的、最平实质朴且深意藏焉的一个意象,它在海子诗中几乎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7.
海子在中国当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因素,即海子诗歌本身的艺术质量。海子在当代诗歌创作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的诗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独特风格、丰富意象以及广为传诵的代表作.成为人们可以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资源。二是外在的因素,包括海子诗歌被关注的契机、有一些热心的诗友校友、诗作入选中学教材,以及有一批欣赏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缔造了海子诗歌神话。  相似文献   

18.
谢伶俐 《现代语文》2008,(10):114-115
海子是八十年代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短诗和诗剧,这些诗歌对中国当代纯诗以及史诗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海子的陨落预示着八十年代抒情诗的衰退。从海子的诗歌创作的整个历程来看,他的诗歌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抒情短诗创作,中期写下了规模宏大的叙事史诗,后期则回到抒情短诗的创作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后期抒情短诗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诗作,  相似文献   

19.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他“以梦为马”,驰过80年代中国诗歌的疆场,全速冲击诗歌的极限,最后在对“大诗”追寻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力。时值海子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之际,各种纪念海子活动的举办,从侧面印证了他诗歌的价值和持续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而独特的意象,如"麦地"、"村庄"、"黑夜"等。除了这些意象以外,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因为海子的"桃花诗"没有继承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并且与当代诗歌中的一些描写桃花的诗歌含义也有所不同。他诗歌中的"桃花"与"血"、"火"等意象相关联,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海子也是以"桃花"自喻,暗示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