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上,常会看到老师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学生便读起来。好几次,我很想知道学生们到底读得怎么样,都用哪些读书方法,便有意识地走近学生,站在他们身旁仔细地听他们读书。但我听到的只是并不流利的读书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体现了教师教学关注点的变化,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但是,我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真的是任何年级、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我以为,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慎…  相似文献   

2.
一、鼓励创新 ,引导学生愿写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共性 ,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 ,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 ,不同的思维。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察 ,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独立的风格 ,不人云亦云。学生只有将积极的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为 ,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不断地求新求异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在上《凡卡》一课时 ,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我满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 :“不能 ,因为信的地址不详。”不料 ,却有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这类问题,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做法。课后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喜欢的方法就是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就是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化就是算法越多越好”……这些说法对吗?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
“餐厅里的山珍海味我不稀罕老师希望你们能自己做菜,只要是你们亲手做的,我就一定爱吃……”这是一堂作文教学观摩课结束时,授课教师为反对学生抄袭作文,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做的小结。细细回味这位教师说的话,“自己做菜”不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吗?可是,学生又何尝不想自己“做菜”呢关键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存在着以下误区:其一,“做菜标准”定得过高。闲暇之余,和孩子们聊天,他们低着头,小声说:“我真不知道写什么……”难道学生真的不知道自己写什么吗?不,是我们教师的思想在作怪:平日里,…  相似文献   

5.
张启成 《考试周刊》2010,(34):162-16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有学生说了这样的话:“体育课一点也不好玩,还不如聊天、打瞌睡来得实在。”刹那问,我的心为之一震。我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认定这只是极少数人的无知想法。于是,我深入到学生当中对此展开调查,结果令人汗颜: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很肤浅,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简直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多体育教师深有同感。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学生们三三两两借故偷懒,躲在树荫底下聊天嬉戏,尤其是女生,对体育更是毫无兴趣。只有少数人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地投入训练。难道体育课只是闲聊消遣的“美好时光”吗?难道体育课就真的如此一无是处吗?  相似文献   

6.
铃声响过.我在黑板上板书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几个字,字还没写完,下面就传出一声叹息:“杜十娘真是太可怜了!”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禁一震:难道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杜十娘?于是我决定转变先前设计的教学思路.决定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走近杜十娘的生活.走近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人生。  相似文献   

7.
担任校长职务多年,几乎每年都会听到起始年级的教师发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无奈感慨,也几乎每年都会看到临近毕业年级时,或多或少总会出现一批后进生。我不禁自问:“难道学生真的一代不如一代?”面对持续出现的后进生们,我们的教育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人,我心里曾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为什么我们圈里这么多专家、大牛,努力了这么多年还不敢说真正实现了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而一个本来做金融分析师的外行却轻易地掀起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国外难道没有优秀的教师吗?为什么他们在课堂上搞不定学生的学习,最后大家竞相推崇一个叫“可汗”的人?这对我们兢兢业业做了多年教育的人来说,难道不是“奇耻大辱”吗?  相似文献   

9.
每次上课前,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这节课玩什么?”那时,我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难道我一个小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学生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等。通常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你就这一点见识?应该说“学习”!今后说话你一定得注意。学生会伸长舌头,溜之大吉。  相似文献   

10.
曾在刊物上多次拜读过同行们的真知灼见:“鼓励是一剂良药”、“鼓励,教育的智慧”、“在鼓励声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自信”等等。鼓励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我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11.
“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一句时下流行的教育名言。的确,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对学生“你真棒”的鼓励,也常常听到学生们“我能行,我最棒”的豪言壮语。那么,是不是自信的阳光已经穿透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黑暗.让孩子们一路欢歌奔向成功的殿堂?非也。据心理专家在上海21所学校开展的一项题为“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勿忘情商     
陈雪梅 《广西教育》2006,(1B):93-93
小卫老师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啪”地一声扔下一叠试卷:“这道题我都讲了N遍了,考也考过了,这次再考,还是不会。笨死了!”正如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一样.作为老师,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异常、一点就通呢?小卫老师碰到的这种情况,真是太普遍了。难道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吗?  相似文献   

13.
吴晓红 《早期教育》2009,(12):24-24
在非洲加纳的苦马西寄宿学校,有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张画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这时.老师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是张白纸吗?”事例告诉我们:学生与老师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们总是向老师抱怨孩子的不对,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教育文汇》2011,(11):17-18
如何借鉴名师教学,我想到了三个成语。 一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难觅知音。”教学亦然,要看对象,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名师的教案是根据他当时当地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的。我们与名师的教学对象相同吗?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能力与名师任课的班级相同吗?我们为自己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了吗?照搬名师的教案能体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理念吗?一句话,我们备课“备”学生了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你不也在重复“对牛弹琴”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15.
彭广新 《学子》2014,(2):78-78
正每每在课堂,看到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回答问题,我就在想:他们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吗?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去朗读、去讲解、去评议、去总结、去演出,去充分地表现自己,去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上讲台前的准备工作1.消除胆怯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先要让学生们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哪怕只是站在讲台上说声"老师好,同学们好",然后逐渐地让他们多说几句,直至  相似文献   

16.
以前的老学生来信第一句就是问:“老师今天你U了没有?”这是我们的秘密。您想知道其中含义吗?请往下看。每准备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的心情都激动不已,备这节课我特别精心,因为我要求自己必须留给新学生们最好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牢牢抓住学生们的心,这节课就是关键。事实证明任务又一次圆满完成,课后学生们的总结中,我确认了这一点,他们喜欢我和我的课堂,喜欢并有信心进入物理学习。您要问:法宝是什么?答曰:“U”——“幽默”。现在您知道了。我很想淡淡自己“U”感受。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教育家们不止一次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面对一个在学习和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否像医生面对病人一样,有确定的处方和治疗办法?当然育人和治病有很大的不同,或许育人领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隐秘,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向他们提出这一问题无可非议。难道作为教师,面对各种学生,面对学习成长中的难点和变化,不应心中有数,有自己的有效“处方”吗?尤其初中阶段的少年期,既是身体、知识的激增时期,又是问题多发时期,怎样才能担负起初中教育教学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使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它面前有些束手无策。老师们拼命记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要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摸、爬、滚、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不能代替学生体验,不能代替学生感受。于是乎,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旁观者,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懒老师。可这难道就是综合活动的指导老师吗?这难道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首席”地位吗?  相似文献   

19.
潘玉楼 《考试周刊》2012,(56):129-130
所谓拖堂,就是在一节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本节课结束后延长授课时间的一种行为。为什么这么多的教师热衷于拖堂呢?难道是教师责任心非常强吗?难道拖堂时的上课效率要高于规定时间内的上课效率?难道他们没有听到下课的铃声吗?种种疑虑迫使我对拖堂这一不良的课堂文化作一分析,下面试分析拖堂的成因、危害及消除拖堂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家长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心理辅导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醒目的问题:“您爱自己的孩子吗”?家长们面面相觑,仿佛这是一个根本就不用回答的问题。家长们议论纷纷。家长A:我对孩子百依百顺。为他创造了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费尽周折把他送到重点中学学习,我们对孩子的爱是百分之百的。疑问:这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吗?家长B:我们家的家庭条件并不太好,可是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凡是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都尽力去满足,我已尽全力去爱他了。反问:这难道是爱?家长C:我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关心上,每天上学前,从带水、带饭、到嘱咐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