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只小狮子》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狮子妈妈话中的道理。根据修订版大纲精神和教材特点,教学本文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做到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揭题激趣,初读感知教学伊始,先播放有关狮子的录像,让学生欣赏,再问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然后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并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课文写了哪两只小狮子?…  相似文献   

2.
一忌捞针式即提问要求学生像大海捞针一样回答问题。例如有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让学生齐读课文后即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诸如“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范围太广又无中心,学生回答摸不着边际,且与课文意思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3.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5.
宋倩 《山东教育》2008,(11):33-33
一、结合课题质疑 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是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训练的重声、是通过理清课文的条理,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重火了解“中国石”的样子,并透过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爱,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过程如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读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3.课前同学们都已预习了课文,谁能简单地谈谈你解开了哪些疑问?二、整体感知全文。1.指名接读课文。未谋生字较多,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2启发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给课…  相似文献   

7.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第五册一篇新选的记叙文。文章通过父亲解决“道德难题”告诉学生:“诚实+信用=财富”这一道理。备课中,我对本课作了如下教学设计:一、略读课文,初知文章大意首先板书课题,从解题入手:同学们知道彩票吗?什么叫“中彩”呢?如果你家中了头彩,你和你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可是文中的父亲中了彩之后,却没有一丝喜悦,为什么呢?在学生轻读课文,克服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标画出哪些自然段是写中彩“那天”的事情的;哪些自然段写的不是中彩“那天”的事情。学生带着问题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式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读书看报的能力。教学中我采用“四读”进行阅读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一、尝试读,感知内容尝试读,指学生进行预习性、尝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始。课前可引导学生按“预习”提示,从课题入手尝试阅读课文。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让学生读课文,思考:1.“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写的是倔强的小红军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2.哪些句子描写小红军的外貌?哪…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应紧扣一个“借”字,引导学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点出“借”字,揭示课题在揭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哪些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了解了“借”字的重要性。二、围绕“借”字,理清脉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围绕“借”字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借”箭的原因是什么?②“借”箭的经过怎么样?③“借”箭的结果如何?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  相似文献   

11.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从课题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捞月亮》为例,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提问:捞月亮的“捞”是什么意思?我以示范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捞”是动词。再启发学生围绕“捞”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说:(1)为什么要捞?(2)怎样捞?(3)捞的结果怎样?我当即赞许善于提问的同学,并将这些问题在黑板上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用“/”标出每一个问题在课文中的起讫点。讨论第一个问题起讫点时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第一节。我点拨道: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猴子?如果有一只猴子意见不一样,它们能采取“捞”的行动吗?这些同学  相似文献   

12.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覃晓舟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3.
吕虹 《辽宁教育》2010,(3):34-35
传统语文教学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即不离开“篇”的整体意思和主旨来分析课文,要始终把“篇”作为感知课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杜绝繁琐分析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点深刻地阐明了阅读课文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带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呢?我认为,要以“读”为手段,找准文本的特点,带课题疑惑感知、看课文插图感知、循文章主角感知、抓文本主旨感知。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教学流程】一、说一说1.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初步了解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课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后,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预设:从题目“趣”字上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红楼的生活很有趣。  相似文献   

15.
“读”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可以这样说,不读就不是语文教学,也就无法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读”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每学一篇课文,师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掌握,深入研究,挖掘内含,撷取精华直至画龙点睛,境界全出”的学习过程。因此,可根据不同文体、不同类型的课文,有侧重、有重点地采取如下读的方法进行。初读明梗概。学生接触新课文,首先要通过初读来认识   课文的总貌,形成梗概:是由哪些事、哪些段组成,要表达什么样中心的。这种“读”在故事情节较为复杂的课文中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徐锡举 《江苏教育》2000,(11):29-29
一位教师教学《学棋》这篇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向谁学棋的?”“他是怎样学棋的?”……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最后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18.
怎样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呢?“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所谓“以问促读”,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熟读精思,不仅读课文内容,而且在读书过程中逐步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下面举一例为证。本学期,我用“以问促读”法上了《将相和》一课,效果很好,整个教学分三步。第一步,设计浅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初步感知课文。简介时代背景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初读课文:1“将”是谁?“相”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将相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样和的?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让学…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  相似文献   

20.
一、动画激趣 ,导入课题多媒体播放动画(间隔播放)———狼走向小溪边和小羊在溪边喝水。师(作惊讶状) :咦?狼和小羊怎么走到一起来啦 ,奇怪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小羊”的故事。(板书课题 :狼和小羊)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要求 :读准生字音 ,读通顺语句。2 师 :谁愿意把每一个自然段读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生字的音是否读得准确。3 议议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针对内容质疑 ,师生共定目标师 :对这个故事 ,你最想知道什么?生提问 ,师帮助整理板书 :狼找了哪些碴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