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学说。从相互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来观察事物,掌握它们的一般规律性,这是辩证法总的观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学大纲要求,通过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本文拟通过教例,谈谈个人粗浅的体会。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在行程问题中,相向运动与相背运动是一对矛盾。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相向运动,无所谓相背运动;没有相背运动,也无所谓相向运动。双方共处于行程问题这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使小学生  相似文献   

2.
“相遇问题”是六年制小学第八册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通过第40页的两个例题讲解了行程中,相向运动求路程和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两个问题,在复习时应抓住“速度和×时间=距离”贯彻始终。  相似文献   

3.
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在运动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双方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称为相向运动。  相似文献   

4.
“运动教学法”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不断探讨、不断发现问题,自由组合或组织组合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动腿、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学习中突出的问题,“动”中有“议”,“议”中有“动”,师生互动.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加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突出“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活跃、热烈、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参与,掌握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教堂”为“学堂”,变“讲堂”为“议堂”的运动教学方法.没有“运动教学法”就没有愉快教学,愉快教学又反作用于“运动教学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5.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作品中,动与静,乐与悲,有与无,热闹与冷淡,繁荣与荒凉,欢乐与凄惨,这些,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乐,也无所谓悲。它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动可以转化为静,乐可以转化为悲。也就是说,这些相反的事物,可以互相成全、配合。这在哲学上叫做矛盾的同一性。在艺术上叫相反相成.”(袁昌文《文学写作技巧》)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不难看出其作品到处充满着艺术  相似文献   

7.
“眈眈相向”,语出蒲松龄《狼》。课本注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现行注本也大都说“相向”是“向着他”。不妥,我们以为,“相”字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不称代第三身,而表示“彼此”、“互相”之意,“相向”即是“相对”。  相似文献   

8.
雷丽珍 《湖南教育》2005,(24):42-42
一直以来,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是一道难题,每次考试或测验,都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尤其是在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行程问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一般的行程问题中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根本没有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这就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并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9.
当你坐上火车,和另一列车错车的时候,或通过幽长的隧洞,或越过横江大桥的时候,你一定会考虑到:通过它们要多长时间呢?在17世纪以前,没有几百米的火车,运动体可当作一个动点来研究,而不妨碍结果的精确度。可当巨龙似的火车问世后,相应在行程问题的“家族”中就产生出一个新问题──从车长着眼来研究两车相铝过的情况。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我们就要分析它、探讨它。因此,这个问题就应和“追及问题”、“相遇问题”并列于行程问题之中,加以研究。那么我们就称它为“错过问题”吧!错过问题的全过程即是从两火车刚接触(不是碰撞…  相似文献   

10.
“相遇问题”是研究行程问题中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情况,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1)这类题目涉及的概念较多,如时间、地点、方向、运动结果等,并且学生也比较生疏;(2)学生对“速度和”的概念较难理解;(3)相遇问题有其结构特点和解题规律,学生必须形成特定的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第八册行程应用题的教学,主要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行程问题中有关“相向相遇”的问题。相向相遇求路程、相向相遇求时间以及相向相遇求一速度等三种情况。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依关系,提高学生解答行程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时,也为以后在分数,比例等单元学习解答此类问题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实际生活中的相遇问题缺乏了解,且空间观念薄弱,故学习这类问题时,普遍感到困难,或乱套公式,不求甚解;或张冠李戴,数量关系模糊。根据这些情况,我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一类运动型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考试题中.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动点或动线按某种规律运动。各个动点或动线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互相依存,要探求动点或动线运动到何位置时满足某种特定的“图形条件”.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分析运动变化中的“图形性质”。进而挖掘出题中的“图形条件”,得出相关线段间的关系式。然后用未知数表示关系式中的线段长度。  相似文献   

13.
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它的变化情况较多,有的涉及一个物体的运动,有的涉及两个物体的运动。后者又有相向运动(称为相遇问题)和同向运动(称为追及问题)等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有求路程、求时间、求速度之分。有些行程问题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与解答。现介绍以下几种解法,供同仁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对于“行程问题”的教学,按教材安排,是让学生先做出一些书上给的准备题,继而让学生明白“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例题:“小强和小  相似文献   

16.
在行程应用题中,常常会遇到错车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一些同学往往因弄不清题意或找不到题中的等量关系而不会求解。一般来说,求解这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分清是“相向行驶错车”,还是“追赶行驶错车”,并弄清错车时的具体情景。  相似文献   

17.
一事物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论述了这一规律。他在分析事物对立的统一性时指出: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如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相似文献   

18.
几何图形运动问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和重点,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图形中的某个元素(如点、线、面),或整个几何图形按某种规律运动,图形中的各个元素在运动变化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解这类问题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动态思维的观点来分析,不被“动”所迷惑,从特殊情形人手,变中求不变,动中求静,抓住静的瞬问,以静制动,把动态的问题转化为静态的问题来解决.从而找到“动”与“静”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发现运动中的各个变量之间互相依存的函数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下面分三类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学习中.行程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题目中纷繁的条件、变化多样的运动状态……这些表象妨碍了学生对行程问题本质的把握和理解.使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运动的状态中。如何才能使学生透过这些运动表象的迷惑而轻松挖掘出行程问题的本质含义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种解题方案——“化动为静”。这种方法具体表现在先假定一种正在运动状态下的物体静止不动.让学生通过对另一种物体的单一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直观示意图中确定出运动路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解答题目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相”的用法《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十四处。其中有两处是“互相”之意。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其余十二处的“相”是置于动词之前起称代作用,接受它后面那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充当行为的受事。在这种情况下,把“相”看成人称代词,说它在句中是提前的宾语,亦无不可。不过在不同的地方,所称代的身分不同.称代第一人身的,可译作“我”。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