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生机活力。现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预设,让课堂始终生机勃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设计好导入语,让学生兴趣盎然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一堂课预设的有效,必然决定生成的高效。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如,在教学苏教版《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2.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作者攀登天游峰下山时邂逅一位年届七旬的扫路人,被他那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感染,与老人相约30年后再去拜访他.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决定把朗读课文、感悟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教学重点,设计了三重对话.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生机活力.现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预设,让课堂始终生机勃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洪美惠 《广西教育》2010,(13):30-31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限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5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义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相似文献   

5.
胡修喜 《教育文汇》2014,(19):35-36
七年前,曾指导过一位年轻教师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今年,又和一位教师共同打磨《天游峰的扫路人》。两节课都获得了成功,七年前的课获得省级比赛一等奖,七年后的课获得市级比赛第一名。因时间节点不同,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大相径庭,从两次磨课经历中,或许可以管窥阅读教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我思考并设计了预习学案(如下),要求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其中“自己设计自己练”要求学生设计不少于2题。“我的问题”不少于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七年前,曾指导过一位年轻教师在省级优质课比赛中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今年,又和一位教师共同打磨《天游峰的扫路人》。两节课都获得了成功,七年前的课获得省级比赛一等奖,七年后的课获得市级比赛第一名。因时间节点不同,两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流程大相径庭,从两次磨课经历中,或许可以管窥阅读教学的走向。一、教学思路:理解内容→研究写法【七年前】更多关注课文写什么。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教学定位为引导学  相似文献   

8.
“能说会道,顺意写作”是特级教师宋运来倡导的语文教学理念。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课中,宋老师通过他创意的解读与智慧的教学,让我们明白,语文课应该巧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能说会道,顺意写作”。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听了两节语文开放课。听罢,脑海里唯有一大片散乱庞杂的知识点,没有一条清清楚楚的主线贯穿其中。先看《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主要教学环节:(1)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经验及画面,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2)理解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是为反衬出扫路人的自强  相似文献   

10.
“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是《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下)一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陈建先和孙双金两位名师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同曲异工,各有亮点。  相似文献   

11.
何捷 《云南教育》2003,(7):32-33
《草船借箭》是一篇老课文,要教出新意,就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我采用“导读”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具体为“预习反馈——情境导入——读书指导——课外延伸”四个步骤。通过“课外促自主、课内促主动”的双促原则,努力朝“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靠拢。下面介绍《草船借箭》第一课时的导读设计。一、课前导充分预习,投石问路,激情引趣预习,确切地说是“预学”。顾名思义,就是预先的自学活动。它决定了学习的尝试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自主地获取知识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一、“惑”起“自主”这是我校小学四年级两位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片断: 1.《天游峰的扫路人》  相似文献   

13.
王鹏 《成才之路》2011,(23):91-I0020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在游天游峰时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老人自信、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呢?一、创设情境,品扫路之难教学中我紧扣"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句话,通过两次情境的创设,引导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文素养,弘扬文化传统,形成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有一组教材的思想主题是“感悟人生”,选编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最大的麦穗》《山谷中的谜底》这三篇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课文,其实书中还有不少课文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螳螂捕蝉》等.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人生.  相似文献   

15.
[教学片段]师:险峻的天游峰上有一位可亲可敬的扫路人,想认识他吗?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画出并朗读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生轻读、圈画)师:谁愿意告诉大家,在天游峰你所见到的扫路人?生:(1)“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  相似文献   

16.
王芳 《中国教师》2010,(12):45-47
<正>不久前,笔者做了一次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本文描写了一位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每天攀登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清  相似文献   

17.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豁达开朗的老人形象。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这一课中,我品出了语文课的“语”,语文课的“情”。现摘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片段赏析一】因势利导,品味人物的高大师:扫路人的哪些地方让“我”敬佩?生:(读“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这说明天快黑了,扫路人却要一级一级地扫下900多…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贵在挖掘文本,品字析句,涵泳文字,把握意涵,而其中离不开对细节的把握。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中体味文本的情感、意涵,感受文本的言语及表现形式。那么。该如何抓住细节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之精髓呢?笔者根据《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细节一:抓景物描写,析人物性格 优秀的叙事文章,离不开好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推动故事发展,彰显人物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出现了两处景物描写,其中有写天游峰的高耸的,也有写天游峰的陡峭、险峻的。针对这两处景物描写,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步品读。第一步为比较。比一比两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主要写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处描写的相同之处在于,两处都写了天游峰的险峻,但区别在于角度不同,前者是远看的角度,后者则是近观的角度。另外,作者的心态在两处景物描写中也有区别,前者是登上山峰好不得意,但近看后却又倒抽冷气,吓得冷汗淋淋。  相似文献   

19.
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堂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典范课,笔听后很受启发。  相似文献   

20.
《天游峰的扫路人》有这样一段话:“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