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在宋代的白话小说和元代的杂剧中,以公案为题材的作品保存了相当的篇目。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狭义的“公案”题材作品比例占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四分之一以上,明末的《三言》、《二拍》中,描写冤狱的作品就已数不少,在这些作品中,许多巧合的情节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小说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戏剧情节,本文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角度,对《三言》、《二拍》中的冤狱巧合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与《安娜.卡列尼娜》从比较学角度来看,存在着历史类型学的相似,尽管两部作品产生先后差距有一世纪之久,但在学的内在结构上,却显现出共同的诗学特征,本试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籍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得以客观揭示曹雪芹和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共通之处,并探寻他们的学作品在相似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相似的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喧哗与骚动》和《古船》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风格也相去甚远,但都表现了历史转形时期文化道德的蜕变和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两位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道德心理的审视,反映了广阔的时代画面,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深的道德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魏晋文章新探》为顾农研治魏晋文学的论文集,此书在钩沉索隐史料、细致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考察魏晋文人在当时政治背景中各自的心理、性格及行迹,观照各种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其治学谨严,注重证据,研究角度新颖,体现“务去陈言,颇示己意”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5.
全文主要从人称代词角度并结合艾略特的文论,分析了人称代词在形成《荒原》这个作品现代性特征中的作用和价值:一、人称代词有助于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实现,它实际上是对一种生命情绪的遮蔽与粉碎;二、人称代词在《荒原》中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能将历史与虚幻、现实与神话的画面自然地链接起来,形成诗歌现代的节奏与结构。  相似文献   

6.
《船歌》、《雪橇》,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曲,它可简洁的音乐语言、纯朴的知声、严谨的曲式结构、乐队化的织体,使乐曲绘情绘景充满画意诗情,是钢琴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玫瑰门》、《大浴女》体现了铁凝的长篇小说在叙事时空、情节叙述、人物关系、人物心理等方面独特的结构艺术。小说艺术形式的创新, 既凸现出极具鲜明个性的女性作家的特点,又进一步开拓出作品的多重寓意空间,形成多声部的交响。  相似文献   

8.
《离婚》通过知识分子老李在小市民生活中人生理想的逐渐破灭,展现小市民生活对人的灵魂的侵蚀。作品中展示的悲哀,是庸俗社会学胜利的悲哀;而在老李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正是老舍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所运用的各种新颖独特的表现手法中,怪诞色彩是其中之一。本文就作品中的这一表现手法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和阐述,既归纳了怪诞色彩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又指出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以便从新的角度去理解《野草》的深层蕴涵。  相似文献   

10.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11.
情绪调节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情绪调节是个体以社会允许的容忍方式作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使个体在作出情绪反应时可以灵活、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并延迟自己的冲动行为。情绪调节理论强调如何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施加正面影响,符合身心健康教育的时代需求,在教育心理学、动机心理学及情绪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其理论研究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体验即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心。心理学以往的研究过多地注重对消极情绪的研究,以期通过对心理疾病的解决来实现心理健康,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没有心理疾病;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前者是消极情绪所致,后者只有在体验到积极情绪时才产生。已有的研究证明,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的生理机制不同,因此,消极情绪体验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积极情绪体验的增加,二者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认可到接受,记忆起关键作用。广告语言的创意就要根据这一特点,诉诸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创作出音韵和谐、语约义丰、构思独特、形象生动的作品,从心理或情感上打动消费者,才能保持广告信息记忆的长久。  相似文献   

14.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应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和“丰富情感体验”的要求,引导学生真正与声乐作品沟通,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具体地说,在声乐教学中可以从内涵的理解、意境的想象、作品的处理、忘我的演唱等四个方面运用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教师应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变化波动较大的时期,反应在情绪和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性与冲动性,情感体验开放、丰富,却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导致其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和未来事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初步具有独立性的大学生如何认知情绪,并学会应对不良情绪,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呢?作为过来人的辅导员可以引导其认知情绪,并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调适,从而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以学生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英语认知活动和情智活动不断相互统一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以境激情、以知育情、以情生情、以情优教,从而达到学生对英语的有效学〉--j。  相似文献   

18.
作品总是反映作家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着这个作家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文化修养,表现着作家的思想倾向。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梦,”都思慕老庄和陶渊明,都爱在词中提到“剑,”但由于二人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差异,他们梦中的追寻、对老庄和陶渊明的追慕及皈依,以及他们的“剑意,”在他们的词作中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学教学来实现美育价值的,语教师要从本的情感出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教学中要还学作品以脉脉温情:或渲染气氛,以情动情;或美读沉思,联想想象;或涵咏品味,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与作品相撞击,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使之心智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体验教学有着复杂的结构,从本质上讲,它是引导学生实现从原生体验向再生体验转化的过程。再生体验的产生受师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对体验对象的认知、体验情境、体验主体的素养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探讨文学作品体验教学策略,既要着眼于体验教学的内在机制,又要建基于体验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体验教学的主要策略有:指导诵读,引导想象,激发情感,倡导玩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