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设计理念】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起着信号的作用,人们通过喜、怒、哀、乐、惧等基础情绪交流彼此的思想、愿望、需要和态度。小学生认识情绪的水平较低,不善于体察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身上时常可以看到易冲动、外露、可控性差等情绪特点。掌握转化消极情绪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情绪的体验和自知,初步学会调节情绪,拥有保持积极情绪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情绪的自我管理是指个体调节和改变自己情绪的过程,它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来说,它是通过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和人际调节等途径实现的。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区分等能力和对他人情绪认识与适度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情绪既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也是经常需要自身调节的对象,因此作为自我调节重要组成部分的情绪调节是个体主观性动力过程。情绪调节是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策略和机制,管理、调整或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包括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的过程。文章综合描述了情绪调节定义、方法及其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工作场合的情绪调节。  相似文献   

4.
王冰  田宝 《成人教育》2012,(4):39-40
用质的方法对电大教师情绪调节能力的结构进行研究,并编制测量问卷.结果表明:电大教师情绪调节能力的结构由情绪反应拒斥、目标行为困难、冲动控制困难、情绪觉知缺失、调节策略受限和情绪理解困难这六个维度构成,《电大教师情绪调节能力问卷》是有效而可靠的评估电大教师情绪调节能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情感注意偏向”即关注特定种类的情感突显刺激的倾向,是情绪调节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情感注意偏向是通过协调个体对初始注意的过滤和后续的加工来调节后续的情绪反应的.本文主要从认知神经科学、临床和发展心理学方面得到的证据来论证情感注意偏向是情绪调节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快乐每一天     
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与自己的需要是否相适应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根据情绪对人的影响,可分为正性情绪(如愉快、欢乐、满意、幸福等)和负性情绪(如愤怒、忧愁、恐惧、痛苦、憎恨等)两类。一般而言,正性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负性情绪则不利于身心健康,中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的发展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极端化等特点,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通过本课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拥有快乐。  相似文献   

7.
情绪调节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联非常密切,情绪调节技能的不足往往会导致很多情绪障碍的发生.为探讨情绪调节技能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将《情绪调节困难量表》和《正负性感情检核表》施测于149名听障大学生和159名普通大学生.研究结果显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听障大学生在情绪调节技能的三个方面(情绪接受、冲动控制和策略使用)体验到更多的困难,在情绪适应方面体验到更少的正性情绪和更多的负性情绪.进一步分析发现,对负性情绪的预测中,听障状态和策略使用的主效应显著,听障状态对情绪接受与负性情绪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即情绪接受方面的困难对听障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普通大学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这对我们设计和实施情绪调节技能方面的针对性培训来改善听障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情绪调节指个体对自己所产生情绪及怎样去体验和选择如何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成功的情绪调节能够使个体产生良好的生理唤醒,提高其应对生活的能力,而不合理的情绪调节则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并危及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研究者通过对有关情绪调节的界定、策略、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对情绪调节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方式作为应付方式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对促进个体自身发展、控制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从情绪调节的概念、情绪调节的过程、情绪调节的类型、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调节的作用以及情绪调节研究现状六个方面分别对情绪调节作出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国外儿童心理治疗与干预中的情绪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具有促使个体适应环境的功能,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来自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儿童在情绪能力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来自神经心理研究的结果则表明情绪的神经通路具有可塑性,理论研究则认为语言干预和认知训练能够促进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在临床实践中,心理学工作者发展了多种以情绪为焦点的咨询与治疗模式,如促进选择性思维策略、情绪课程和情境情绪调节疗法.经验证明,这些模式对特定问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变化波动较大的时期,反应在情绪和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性与冲动性,情感体验开放、丰富,却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导致其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和未来事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初步具有独立性的大学生如何认知情绪,并学会应对不良情绪,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呢?作为过来人的辅导员可以引导其认知情绪,并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管理、调适,从而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需要快乐情感的滋润,而幼儿的快乐情感需要教师富有智慧的呵护与培养。幼儿教师应从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丰富多彩的感受和体验情境、自主畅快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快乐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论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和情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情感是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中的情感体验。编辑在工作中如能正确认识并善于运用这种情感体验,则会对编辑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从编辑情感的产生机制看,外部信息的刺激是编辑情感产生的客体条伯;内在需要是编辑情感产生的主体条件。编辑的情感具有感染和唤醒机体特征、创造性特征、动机特征、理智特征,以及情感结果的非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进行转折性变革,在诊断评价体系、治疗与咨询内容和总目标三个方面应转向积极心理学:从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诊断转向积极情绪的诊断;从治疗疾病转向积极预防;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要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培养积极健康的人。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的说理非常注重情与理的协调,其独特之处在于以情理服人。作者充分运用了家族血缘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优势,以浅近、宽容的话语,提醒、告诫后人;以作者自身的经历、见闻为“教材”垂训后代,以丰富鲜活的当代事例教育子孙;更借助生动深刻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作者强烈的自责精神和忧患意识贯穿全书,这使书中的情与理归于平衡,从而避免了亲情泛滥对理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现代认知心理学目前已经涉及到情绪与各种认知过程、尤其是情绪与记忆关系问题的探讨。对于记忆和情绪的双向关系问题,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内隐记忆中诸情绪的记忆效应问题。其中,正常人与心理症患者或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中的情绪的记忆效应构成了两个研究方向。前者集中探讨了心境与记忆的关系,发现记忆的心境依赖效应、记忆的心境一致性效应和资源分配效应,主张内隐记忆可能会负载某种心境的变化,进而可以通过某种先验情绪体验或情绪活动的变量集合来揭示内隐记忆的一些特征。后者从神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机能性遗忘症、遗忘症与催眠情绪诱发、内隐知觉中的“纯粹接触效应”以及分离与去同步化等五个领域出发,系统界定了情绪记忆的内隐机能,认为与情绪反应相连的广泛的精神病症候变量均可反映内隐记忆。沿循上述思路与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必将获得一种整合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框架与手段,进一步探究认知、情绪和动机过程乃至身心交互作用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神经学方法的运用,情绪、情绪调节研究发现事件相关电位的晚正成分LPP与情绪刺激的自动化加工、有意控制加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LPP源于枕叶和后顶叶皮层,由蓝斑——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对情绪刺激进行反应时产生,反映了注意对情绪刺激的持续偏向和加工。由于个体生活经历、年龄发展及基因的不同,LPP存在个体差异性。情绪调节的ERP研究发现,LPP的时程可作为情绪调节的替代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ERP在较完整理解情绪加工和调节这一应用领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传统学习情绪与网络学习情绪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学习情绪增加了复杂性。为了清楚地认识网络学习情绪的诱发与测量,本吏从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视角出发,系统地介绍了认知失调理论、情绪一认知模型、成功一失败操作范式、情绪设计以发虚假生物反馈五种网络学习情绪的诱发方法,以及自我报告法、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的情绪测量方法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并对目前网络学习情绪诱发和测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期望以此清晰网络学习情绪诱发的本质,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运动及竞赛中,运动员能否充分发挥其正常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运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阐述了体育运动竞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特征,并针对性地介绍了几种调节情绪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情感发展是决定青少年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对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产生了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和广大教育者的关注。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社会情感的淡化、道德情感的弱化、情感认知水平的下降和情感表达的失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