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杜拉斯作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法国女作家,通过对以往生活经历的重新塑造,在作品中呈现出鲜活的"中国情人"形象,这也正是作者个人情感和社会环境的衍生品。透过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对杜拉斯小说中"中国情人"的形象进行解析,可探寻形象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人》出版于1984年,凭借这部小说作品,"杜拉斯热"风靡全球。《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晚年的又一代表作品,它被女作家称为是《情人》的续写,甚至在它被发表之前曾使用过《重新开始的情人》这样的名称。这两部作品存在故事主体的延续性和互文性,在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都能发现相似之处,但它们同时拥有各自的特色,笔者希望从作品的语言、人物、叙事手段等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形象学主要是研究一国文学对“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本文尝试从形象学的角度来探析玛格丽特.杜拉斯是如何在小说《悠悠此情》中塑造中国情人这一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从兄妹关系,母女关系和两性关系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了<情人>中人物的基本伦理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情人>中体现的对传统伦理格局的反叛,追求以"爱"为中心的新型家庭伦理观念和崇尚人的生命本体欲望和两性平等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34年后,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84年发表了《情人》,而这部小说成为了她一生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极为大胆地袒露了她青春时期的一些往事。在某种程度上,杜拉斯的这部作品其实就是在回忆中剖析自己的过去。那些零散的记忆片段拼凑成的画面在小说中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象征意象的写作手法,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两个:"呢帽"和"渡河",从而探讨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拉斯热”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又掀波澜,被出版界看好,各类相关书籍大量出版。年轻一代的女作家更是高喊着杜拉斯的名字冲上文坛。本文试图对红红火火的“杜拉斯热”这一现象进行概要性的描述,并且从中国文化现状,如先锋小说的兴起、女性文学热等等这一角度来阐明“杜拉斯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更好地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  相似文献   

7.
埃莱娜·西苏所倡导的身体叙事理论是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突破了男权意识形态对女性身体控制的话语权力,展现女性独有的内心体验和颠覆男性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文章从女性独有的话语空间、思维模式和人物塑造三方面论述了身体叙事在《情人》中的体现,以及它在理论建构和文本实践中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8.
玛格丽特·杜拉斯在1950年出版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84年出版的<情人>和1991年出版的<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都描写了同一段情感故事中的同一个情人.但是,在三部作品中情人却出现了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种族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其形象变化不定背后的种族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娜娜 《文教资料》2013,(29):85-86
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亿万读者,它是对于以往作品的冲击和颠覆,对于我们已有观念的冲击和颠覆,这种冲击和颠覆不仅体现在情人身上,还体现在家人身上。《情人》的冲击力和颠覆力也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亚洲殖民地是杜拉斯人生的出发点,同时也给了她终生受用不尽的写作素材,一直是她梦牵魂绕的地方。采用自传体或家庭小说的形式,通过对一个地方的反复叙述,杜拉斯展示给读者的是那个殖民地世界怎样影响并改变了她的一生。她用文字证明:她来自殖民地,那儿才是她真正的故乡。杜拉斯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白人家庭在殖民地的衰败的历程,在享乐与沉沦中,他们经历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冒险。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的杜拉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拉斯在中国的文学接受和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她的作品刚刚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是作为高雅文学而受到文化精英们赏识的。现在,她的作品却变成了商业性很强的产品,她的名字也变成了通俗文学的一个标志。杜拉斯在中国文化中已是一种蕴涵着文学品位、情趣意味的文化意象。文章旨在通过比较分析“学术界”和“大众”对杜拉斯的两种评价的兴趣重点、认识层次、评价尺度,总结出当代中国双重视野下对杜拉斯的不同理解和接受、阐释的原因。揭示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有差异又有重合的这种当代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是法国当代著名女性作家。无法归类是杜拉斯最为明亮的一个标签,这一标签闪现出了杜拉斯的边缘性和反叛性。在杜拉斯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她呈现给世人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笔者试图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其文本中的写作的女性入手,探讨杜拉斯写作的边缘色彩。  相似文献   

13.
辽宁籍著名女作家孙惠芬的小说创作,在乡土守望之中展现了广阔的审美文化视域。她的小说文本再现了儒家文化所蕴藏的家族主义、伦理本位和血脉亲情等诸多文化符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建构中再现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小人物的侠骨柔情,呈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波澜壮阔的海洋文化特色,把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指数大幅降低,极力突出其"独立"追求和"忍韧"性格,她笔下的典型人物性格立体可感。她的小说蕴藉着丰富的儒家文化、侠义文化、海洋文化、女性文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晚清外交官陈季同在欧洲期间用法文创作了多种传播中华文化的著作,在西方产生重大影响。陈氏作品极力表达中国社会结构务实稳定的特征和中国人愉悦平和的民族个性,塑造了正面美好的中国形象;在具体的写作中,陈氏善于讲中国故事,使文章极富感染力;陈氏作品又是在传播美善、寓教于乐、展现真诚、贴近对象等文化传播观念指导下完成的,陈氏中学西传的实践和观念对于我们当代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极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细读革命文学女将白薇的文本,其字里行间无不贯串着对以男性为中心、以长者为本位的老中国父权制文化体系的质疑、批判和反思,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政治权利、社会价值的密切关注;她不断进行文体实验,是难得的跨文体全能写手;由于中村吉藏的指导及国内革命的形势的剧变,她从表现主义逐渐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也具有影响研究的标本意义.随着"她世纪"的到来,今天被人淡忘的白薇及其作品必将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20世纪末出版,风靡全球。作者对传统魔幻小说的创新不仅仅不在于题材和语言革新,更多的是在于对真实情感的回归,对文学多元性的吸收和应用。读者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哈利·波特》既亲切又新奇,有怀旧味道的同时又不乏时代的气息。总之,《哈利·波特》受到市场与学术界的热切关注,本文从哈利·波特系列作品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哈利·波特作品背后的文化现象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情悟紫鹃     
《红楼梦》大旨谈情,紫鹃之情为其一绝。其情之专,其情之深,其情之纯,其情之真,净化人的心灵,感天动人。紫鹃之情因黛玉而生,因黛玉之亡而失去依托,步入空门;紫鹃与黛玉荣枯实相共,其情为发自内心的诗意之情,不能不为之情而恸哭。立足一个"情"字,从情之缘、情之痴、情之空三个角度分析紫鹃的情感世界,探究紫鹃之情深层精神内涵和精神价值。紫鹃之情引导人们追求真性情和诗意人生。对中华文化心灵和情感价值体系的建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池莉凭着其作品的通俗易懂深得读者的喜爱,而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也在读者心中烙下印记,成为大众探讨的一部分。她作品中的女性原型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她本人对女性的认识,是现实与自身的一个缩影。然而在她作品中出现的女性也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模型,相反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融入了社会变化的大潮流中,演绎出不同时期的生活,奏出与时俱进的乐章。  相似文献   

19.
雁翼创作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化整个发展历程。在战争文化的影响之下雁翼开始了创作的尝试;在建国初期政治干预的文化背景中,他对十四行诗进行了大胆创新与改造;在文革十年浩劫中他创作了一系列借物咏怀的叙事作品;在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的文化氛围中,雁翼叙事性文本充满了对人生哲理性思考;在90年代无名状态中,雁翼创作根植于民间,呈现出多元化内涵;在世界文化视野下进行了民族的深刻反思,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