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镜头,又被称作“段落镜头”或“多构图镜头”,它是指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内,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方法多层次、多景别地表现同一场面的景物。电视新闻中,长镜头在记者出镜现场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加强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现场的纪实性效果,并强化新闻的现场真实感。  相似文献   

2.
采访镜头画面的拍摄是电视新闻和电视专题节目中的常用镜头。镜头画面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组成,因此,它的画面结构单调、构图平淡,难以吸引观众,更谈不到电视画面形象的完美。那么,作为摄像记者如何力求做到采访镜头画面的完美.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中的镜头是指摄像机每拍摄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画面。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由许多画面组成(傅桃生《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不难理解,所谓电视新闻“第一镜头”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电视新闻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属于一个镜头的多个画面。读者阅读报纸杂志,首先阅读的是文章的标题,不管文章写的怎样,一个新颖、形象、深刻的标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同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进人观众眼帘的“第一镜头(画面)”恰恰具有文章标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彭勃 《新闻爱好者》2008,(9):122-123
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记者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电视节目来提高新闻传播效能,记者出镜这一电视新闻因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他出现在镜头前充当了观众的向导,是电视观众眼睛和耳朵的“延伸”,通过介入新闻现场把所认识到的新闻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可以说出镜记者就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从而发挥电视新闻独特而有魅力的功用。  相似文献   

5.
孙丽 《新闻世界》2012,(10):51-52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声音和文字营造着一个无限逼近于现实的荧屏世界,让观众“耳闻目睹”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形。然而,当前“原汁原味”现场感强的电视新闻并不多,观众对电视新闻存在着某种距离感、陌生感甚至不信任感。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笔者认为要杜绝虚假报道,让电视新闻回归新闻事件,通过增强现场感走电视新闻生态之路。新闻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它既是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也是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的画面和声音所获得的一种亲历事件现场的真切感受。。如何使电视新闻生态化,增强现场感,笔者结合多年基层采访实践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画面的真实性和表现真实性的拍摄技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视拍摄的众多手法中,长镜头愈来愈显示出它独特的表现力和不可比拟的魅力。 那么何谓长镜头呢?长镜头即用一个比较长的镜头进行“多构图”,运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置地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个事件(在电影中称为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今天的电视沿用了电影的语言,而长镜头也被普遍地运用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作品中,并且愈来愈发挥出它的明显效用。 鉴于长镜头在电视新闻和纪录作品中被广泛地采用,而且倍受电视观众的赞赏,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一下长镜头在电视新闻纪录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4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里,播发了一条“河北驻军某部抢救车祸受伤群众”的电视新闻。画面里,有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党政负责人到河北驻军某部表示感谢的镜头;有车祸发生时干部、战士紧张抢救的场面;也有大同矿务局职工医院全力救治伤员的情景。但观众却不知道,拍摄这条新闻的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电视台记者周峰,竟也是这条电视新闻应该表扬的“新闻人物”。因此,我要补写一篇《一条电视新闻的“新闻”》。  相似文献   

8.
方汉林  张辉 《新闻前哨》2001,(11):29-29
要使电视画面语言成为观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构图、布光、镜头运用、画面组接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要了解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目的。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观众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主要是在最短时间和最快速度获取新闻信息,了解事件真相。因此,要求记者有扎实的基本功,记者所采制的新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观众易于接受。其次。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新闻真实并不等于拍出来的画面就一定真实。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中把握好摄影技巧的同时,必须摒弃导演、摆布的拍摄手…  相似文献   

9.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头前报道”,或“站着报道”。广义的现场报道包括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等皆是;狭义的现场报道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自己的观察,当场口述自己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相似文献   

10.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新闻以其独特的信息传播魅力,在新闻传播媒介中异军突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维观念,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关注和厚爱。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画面承担着电视语言表达的主干功能,是电视区别于其它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俗话说的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何借助画面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传播有效信息,是电视新闻领域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 最近,一位电视观众这样对我说:“现在的老百姓了解天下大事首先是看电视。”听到这话,作为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自信之余,更感到一份压力。观众为何青睐电视新闻,就是因为电视画面的接近性和亲和力,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画面语言运用不好,是对观众不负责任。我们常见的那些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残废”镜头、漫无目的地推拉镜头、毫无信息的无用镜头,却是在给观众眼中塞视觉垃圾。 诚然,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快节奏,使电视新闻从业者来不及对它做过多的修饰;过多的修饰会影响到画面语言表达的真实性。但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干净利落,毫不拖拉地运用(包括拍摄、剪辑)每一个镜头,却不能说是一个过高的要求。怎样才能使画面恰如其份的“发言”呢? 首先,要把握声画结合多  相似文献   

13.
张执松 《记者摇篮》2009,(11):96-96
摄像机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要采访工具,镜头相当于记者的"第三只眼",熟练地使用镜头去拍摄新闻素材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形成声画合一新闻报道的必要前提。一般来说,电视新闻素材主要有蒙太奇镜头组拍摄和长镜头拍摄这两种拍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从事电视新闻拍摄多年的老记者有句"行话":新闻拍摄主要就是"玩镜头",只要镜头拍好了,一条"好新闻"就成了一半了。这里所说的"镜头",其实就是新闻画面的构图和拍摄角度。由此可见,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构图和角度的选择对于新闻来说的重要性,所谓同一条新闻,不同的记者会选择不同的拍摄角度,而获得的报道效果则是完全不同的。笔者是新闻记者出身,对稍纵即逝的新闻拍摄,尤其是角度的抓取很有感触。一个记者到达新闻现场之后,不单单是一个"机器架子",机械地进行简单的拍摄,  相似文献   

15.
林仲 《视听纵横》2005,(4):90-90
在电视新闻批评性报道的画面拍摄和编辑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满足观众的要求和保护镜头中人物之间的取舍很难做出选择,往往在满足了观众(把局部细节都展示出来)后,损害了画面中人物的形象。而“模糊”了画面中的人物后.又满足不了观众对该人物了解的需求。因此在电视新闻批评性报道中找到两之间恰当的点,也就是画面“曝光度”的准确把握成了提高新闻可视性和体现人关怀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发表于1987年9月24日邯郸日报,是一篇有深度的新闻。它通过人们争相观察日环食,反映了八十年代农民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从而较成功地体现了“科学使农民变聪明了,聪明起来的农民更相信科学”这一主题。百年不遇的日环食去年9月23日到来了。这无疑是宣传科学知识的好机会。从全国多数报刊电台的报道来看,大都仅仅报道了“金环当空”的自然奇观。《“黑煞神”又来“吃”太阳乡村不闻“当当”声》的  相似文献   

17.
从事电视新闻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就是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记者直接出镜头,当面向观众叙述所见所闻,这就打破了电视新闻过去那种现场画面加解说的传统报道格局,从而开创了电视新闻独特的播报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健 《声屏世界》2000,(6):51-51
所谓视觉逻辑,通常是指电视新闻文字受电视画面支持配合这一特定现象,具体表现就是镜头中的拍摄事件、动作与文字是否按逻辑合理组合。这是电视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与其它新闻媒体记者新闻写作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因为其他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只要读起来顺。,听着顺耳,而不需要与画面相配合,但电视新闻记者采写稿件的词句安排,却一定要受拍摄录相素材带的视觉逻辑制约,例如:有这样一组访贫问苦新闻镜头,在编成电视新闻时,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切换。都应该使有关动作相协调。也就是说在第一镜头的最后,如果访贫问苦人员进了被…  相似文献   

19.
抓拍的魅力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快捷”是新闻的“生命”。用高科技手段武装起来的电视新闻,恰在“真实”与“快捷”上大有用武之地。在多年的电视新闻拍摄工作实践中,善于进行“抢拍”与“抓拍”,是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功。虽然抢、抓拍的镜头从专业技术上看,常有不够完美之处,但就其画面的真实感、冲击力和生动性来看却是多少摆拍画面所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与下棋本身无缘,但这两件事似乎也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棋盘上有时死棋能够复活,采写新闻亦是如此。前不久,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内容是:市委、市政府决定于九月间举办南通首届民间艺术节。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说:这次民间艺术节期间,人们将可在南通清楚地看到太阳周围出现的耀眼金环,因为南通是观察今年9月23日出现日环食的最佳位置。听了这些话,我脑子一下子活起来了,很想把这个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