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面对20世纪90年代的新环境所表现出的不适应、知识分子自身的边缘化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是文学主体性理论于80年代末淡出而未能在90年代得以继续延伸发展的重要的因素。知识分子面对自身的不断边缘化期望通过抢夺话语权回归文化中心,这导致了文学主体性话语的被冷落。后现代主义对“元话语”的反对以及对传统人道主义的颠覆对文学主体性话语的发展完善起着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一经提出就在文论界引发了论争。赞扬声与反对声此起彼伏,掀起了80年代中期的主体性热潮。“文学主体性”也在与政治权力意志的一致中获得了肯定,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先锋的角色,从而也成就其80年代中后期的主流话语的地位。这其中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历史现实所赋予“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先进性与合理性也是其内在的原因,这也就决定了“文学主体性”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具有相同的文学生态环境,都处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压之下,但比较发现,两者又具有不同的文学生态景观。两者同中有异的文学生态为我们思考政治抑压下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由于政治是否压抑文学不是由作家决定,而是由社会环境决定,以及政治环境的缝隙和文学传统的显性与潜性存在等因素使文学主体性的建构往往成为可能,进而使文学自身的美学特点能够得到尊重和保证。  相似文献   

4.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5.
笔者试图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译入中国的本间久雄两部文学概论教材及其在中国影响的研究,揭示中国当代文论教材模式更久远的欧美和日本渊源,阐明这一教材模式如何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的萌生而出现,并有力地推进了现代文论的发展,从而成为百年中国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论发展的重要经验与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再创作活动。然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非单向且无限制的行为,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日益增多。在无时代背景差异的中日现代文学翻译中,通过不同的文学翻译例证,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着重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中日文学作品互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业化浪潮的风涌而至,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但它的基点在哪儿?  相似文献   

8.
文学现代性不仅是一种时间概念,也是一种价值论意义上的概念.以理性和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成为新时期文学的自觉追求,同时铸造了新时期文学的辉煌.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商业化浪潮的风涌而至,现代性话语遭到后现代主义的无情消解,"渴望堕落""躲避崇高""玩弄文学"等创作心理的凸现,使中国新时期文学又一次陷入迷失而不得不在漂泊的途中行走,中国文学应该有自己的基点.但它的基点在哪儿?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肯定事物的差异性和相对性。在文论领域,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文学的历史性、复杂性来质疑文学的普遍性和规定性,突破了过去一元论的文学观念。但是,后现代主义对文学本质的拒绝以及对文学传统的否定容易转化为文学领域的虚无主义和毫无原则的实用主义,这一倾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文革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了突出的变化,逐步由狭窄走向了开阔,真正走出了沉寂,呈现出起点高、发展稳定的良好势态。从文革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亮点以及文革文学研究的个人反思三方面作了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11.
陈娇娜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13-114
八十年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热潮的不断掀起,"八十年代"逐渐成为知识分子怀旧的平台,但八十年代文学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却在这一潮流中渐行渐远。因此,回到"八十年代"的历史情境,探索"新时期文学"和"八十年代文学"这两个概念命名背后的思维机制和在集体想象下的纯化文学的命运走向——"文学本体性"究竟是如何让位于"文学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在五四时期、三十年代、八十年代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对此可用“个人性”、“政治性”、“文化性”来标示。而促使其发生转变的客观原因,则在当时的社会及人文背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类发展史可以分为先秦萌芽期,汉魏六朝奠立期,隋元发展期,明清高潮期,近代集大成期。20世纪以来的文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前40年的转型期,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的低谷期,80年代以来的爆发期。文类内涵、文类范畴系统、文类与文学性、文类越界等是今后文类研究值得重视和开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百年中国论的关键词,本梳理了“学主体性”思想的引入、形成与演变过程。认为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90年代以降,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启蒙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论明显存在的偏至性,经过批判与洗礼,一种更健全的学主体性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5.
功能主义传统与比较教育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主义与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分别从早期功能主义、现代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三个阶段来展现比较教育学者在不同阶段汲取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努力,并探讨功能主义作为一个多元的社会理论流派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重新调整,文学创作实现了“人”的复归。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文化重新传入中国,文学批评亦不例外。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使中国文艺批评急于追赶“现代性”,一时呈现出众语喧哗的局面,从而使80年代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重大意义,然而,浮躁是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进入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成为个人话语言说的舞台,这表明了文学批评开始走向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文艺暗伏着一股文化生态失衡的潜流。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警惕,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迈入21世纪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天籁自然说构建了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虚静和物化说指出创作和构思的诗外功夫,对诗歌意境说及其流派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言意之辩的追问导致庄玄禅之合流,并形成了"意在言外"和以禅说诗的传统。庄子思想对西方哲学、文论影响很大,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法是研究的工具,方法论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20世纪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发展成熟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世纪末方法论热有所消退,值得我们去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looks at what Chinese children have read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20th century. It first briefly examines the official guidelines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post-Mao era, and then analyses some examples to identify the new contents of children's books in China. These examples are taken from two subdivided periods: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early 1980s and from the mid-1980s to the mid-1990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