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自晋以后,一直以弱化的潜流形式存在于历代士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苏轼身上更有着强烈的"玄"的味道。其画论的主体精神,像"诗画一律""常形""常理"观以及"空故纳万物"等思想,都与玄学思想有相通之处。而追根溯源,苏轼画论形成的原因与其"性好老庄"、超然旷达的人格修养分不开,又与北宋文化背景下苏轼自身独特的经历分不开。  相似文献   

2.
李渔《闲情偶寄》之"饮馔部",真实地展现了李渔独到的饮食文化观,也可称作清代难得的饮食理论与实践之作。从李渔的饮食文化观、饮食哲学观以及海鲜饮食观等方面看出,李渔的饮食之道,是基于他所崇尚的"自然、本色、天成"之思想。  相似文献   

3.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4.
陈芳 《滁州学院学报》2007,9(2):32-33,54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与饮食有关的诗作,在诗中他不仅写到了丰富的饮食品类,而且还能通过对这些平常饮食的描写表现出不平常的趣味,包括欣赏它们赏心悦目的外观、品尝它们时的满足与愉悦、体味尝试制作过程中的新奇意趣等等。可以说,小小的饮食给苏轼日常平凡而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一股股清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中 ,孔子对饮食多有论述 ,史界对此评价不一。本文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联系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 ,力求客观地、较全面地分析孔子的饮食观 ,旨在揭示孔子饮食观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对中日两国大学生的饮食心理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内容包含"饮食的满足感""外食心理""中食心理"等方面。采用点数平均值、一元配置分散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中日两国大学生在饮食习惯和饮食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苏轼作品高频出现"水"意象.包括"水"及其水的各种变态如"雨""霎""雪""波""江""河""湖""海""溪""泉""流"等在内,"水"意象在苏轼作品中出现竟达29000多次.苏轼对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同时,他对水也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的"水"世界里,透着他的思辨光芒.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以食物为题材的作品。在这些亲切感人的作品中,以食物为载体,展现了他曲折辗转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透露出他高贵的思想品质和独特的性格特征,从中也可窥视出他超然的人生哲学和旷达的生活态度。对苏轼饮食诗的研究,具有历史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量才施用"等.学习古人用人思想的精华,对当前高校重视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渔与袁枚都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两者的饮食观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相似性表现在:都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强调文明饮食、强调“自取自食”、反对铺张浪费;相异之处表现为:李渔更祟尚自然,袁枚则提出饮食要保持自身特色,反对落入俗套,总体而言,袁枚比李渔更讲究饮食,其饮食观也比李渔的更系统和完善。研究两人的饮食观有利于发展现代社会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3.
《滨州学院学报》2018,(5):80-84
突破以往研究中对郭熙美学思想分析的儒道判别的框架,从"学画""作画""观画"三个方面对《林泉高致集》中表达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郭熙的画论思想包括重视学画时的修养工夫、作画时的变化以及观画时的林泉之志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饮食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能体现和反映社会政治情况。在《礼记》所记载的饮食之道里,"吃还是不吃""给谁吃""吃什么""怎么吃"等日常问题,关涉了政治认同、身份等级、权力秩序以及社会公共交往活动等政治问题。饮食之道中体现的权力及等级秩序,反映了儒家的生活政治,即将政治价值和等级观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又通过日常生活来巩固和强化那些保障政治权力运行所必须的价值与秩序。  相似文献   

15.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当今"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引下,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文本中的学习内容及思想内涵,更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种课外有益书籍,以拓宽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相似文献   

16.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即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之旧台,采其弟苏辙之意,取《老子》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中"超然"二字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脱尘世,乐天知命"。此后超然台逐渐成为一个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场所,由此超然台亦被称为"词赋胜地""千年名台"。然而几年之后在熙州(治所即临洮)地区又出现了一座超然台,这种超然台的"时空位移"现象,除反映熙州当地盛行道家文化外,这主要是受到了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本质上的发展,其社会主义观主要表现在"猫论""摸论"和"富论"思想。"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猫论"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的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摸着石头过河"的"摸论"思想体现了其社会主义观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富论"思想综合体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功能至上和现实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元丰二年"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六年不得签书公事时所写的。诗作道出了苏轼在大有可作为之年,被放逐成"闲人"的心酸与痛苦挣扎,反映了苏轼被贬而不甘沉糜的心情。文章通过对诗中"夜游""无与为乐者""竹柏"等意象的分析,指出了苏轼此时复杂的心境和所处的窘境,反映了苏轼竹柏明志、随遇而安的坚毅性格与旷达胸怀。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上的都是苏轼的《定风波》。两位老师都能紧扣词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或者句子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比如抓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解读出苏轼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通过"莫听""吟啸""徐行"等动作描写,解读出苏轼遇雨时的安之若素、悠闲自在;通过"山头斜照却相迎",解读出苏轼"微冷"之时刚好迎来夕阳照耀油然而生的温暖、欣慰。最后老师还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知识,以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联系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与发展,是对西方人本主义和社会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是对中国古代"人本""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群众观"的坚持与发展,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