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一次是从传统史学转向新史学,另一次是叙述史学的复兴,形成今天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状况对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分析"自下而上的"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国际史学背景,并从比较教育史视角述评战后西方主要国家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言新史学是指20世纪初由梁启超所发起的"史界革命",其主要特点是对旧史学的破坏与承接,但其破坏占主导。新史学在对旧史学的批判过程中,同时也汲取了晚清旧史学中今文经派的思想资源,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新史学是对旧史学的全面批判与反动(破),但实际上新旧史学在思想资源仍有着继承和共享。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在1901年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的《新史学》中,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领导了中国"史学的革命"。在他晚期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和《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梁启超再次谈到了"新史学"的问题。文章比较了他的"新史学"与所谓的旧史学有哪些不同,以及他早期的"新史学"思想和晚期是否相同。另外文章探讨了他的这些新思想,在哪些方面受到前人的影响,又对于当时史学界、对于后来史学学科的建立产生了什么作用,尝试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史学思想的主要源流是:一、继承传统乾嘉考据学思想;二、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史学思想。他将两者加以融合,找到了中西史学的结合点:强调直接材料,从而使西方的史学理论、科学方法移植于中华传统史学的沃土中,促进了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詹姆斯·哈维·鲁滨逊是20世纪初蜚声美国史坛的大家,于1912年出版其史学名著《新史学》。该书因提出系统的理论主张而被称为“美国新史学的宣言书”。鲁滨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鲁滨逊史学思想之形成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史学根源、哲学影响以及其他科学的影响。从本质上看,鲁滨逊史学思想注重实用性,是在为美国社会的现代化服务,为当时美国的社会调整和进步改革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7.
程群 《历史教学问题》2004,(6):50-53,25
自古代迄近代 ,文史不分 ,文学兴也 ,史学兴焉。近代以降 ,乘启蒙之风 ,浴理性之光 ,追科学为楷模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分立 ,历史学打着真实、考究、实证、客观的旗号闹出许多巨大的声势来。声势之威猛 ,足以在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诞生近 2 0个世纪之后 ,又催生了一位西方近代史学之父———兰克。因此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二十世纪业已终了。在这个不曾冠名为“历史学的世纪”的世纪 ,兰克史学不仅遭到了新史学的挑战 ,而且与新史学一起遭遇了“新新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的挑战。何以有“科学”的兰克史学 ,却遭到…  相似文献   

8.
下篇(198-1994)文学接受与阐释80年代中期,由于“新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挑战”之刺激,遂使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针对性地展开了广泛地讨论。这是国人在新的历史时期谋求国家出路一次深沉地思索。“弃旧图新”成为关注的主题。在史学领域,建立“新史学”的要求应运应时而出。虽然,论者认为,“新史学”不自今日始: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唐代史学的改革;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清代的新史学;梁启超也曾写过一部《新史学》;李大别的《史学纲要》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部著述。但是,“新”与“旧”系相对而言,随着…  相似文献   

9.
在梁启超的一生中贡献最大的是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是其史学思想集中表述,对历史学界、思想文化界影响甚巨。他批判"旧史学",首倡"新史学",他提出的史之改造方法为今日史学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0.
汪荣宝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史学概论》,对史学的性质、定义、特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此外,他还运用新的史学理念和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发表史传文章;任教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期间,编写了清史讲义。他的著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关怀,显示出扎实的旧学功底和以史为鉴的治学旨趣。他的史学活动及成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新史学"阶段中国史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