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卜者之卜",这个题目听起来像是一个自我消解的悖论:一个占卜之人需要占卜,一个手握他者命运密码的人需要别人为他解密。不过,如果我们了解安庆写这样一个故事,并非是为了还原"占卜"和"占卜者"的职业和身份,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卜者之卜》写的不是算命,而是命运,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河流里如何与刀子般尖利的不幸劈面相逢,最终又如何不得不领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或凄凉或残缺或丧  相似文献   

2.
一、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对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涵义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完全标准的界定,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就应该先理解这一概念,要理解它可用三个相关的概念为基础并加以概括和归纳,按照从大到小范畴是:第一个概念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存、活着,但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问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第二个概念是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写作一半靠勤奋,一半靠方法。不爱动笔的人,再有方法也不行。1.怎样写好作文的开头?答:作文之所以写不好开头,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对作文题目理解不足。还没有理解好题目就动笔,当然会觉得没有把题目的涵义涉及到,或者是写的好像不是这个题目需要的。二是没有整体的构思。写作文是一定要先构思的,一定要把自己要写的,怎样写的基本的框架在脑子里想好,而且你要怎样写需要哪些起码的材料也应该心中有数。比如,如果你写一篇题为《毅力》的作文,这显然是可以写成议论文的,但是怎么写呢?首先应该谈谈你对“毅力”的理解,这样开头就让人知道什么是…  相似文献   

4.
感悟生存     
作文题:一位野外生存训练的指导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登山时发现有山洪暴发的迹象,那么应该怎样逃生?许多学员说:"马上停止,逃到山下安全的地方。"指导老师说:"错了,恰恰相反,登山者应该努力向上攀。"这个答案令人不解。指导老师解释说:"山洪暴发时,泥石流会很快冲到山下,而往山上攀登,就可以避开泥石流,安全性就大多了。"(选自《知音》2004/5)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以"学会生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1.立意自定。2.写法不限。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等等。3.题目自拟。4.8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5.
话题作文1.《广雅》曰:"和,谐也。""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结果和最佳状态,也是人们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请以"和"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构思导引]"和谐"这个当今社会最热门也最需要的词语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听到。从审题到取材,应该说都不难,但是要想拿  相似文献   

6.
现实中,作业的布置与质量问题是教师们比较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管理有所欠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布置的作业属于"一刀切""拿来主义",针对性不足,多而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业的热情呢?首先,学生的作业应该"少而精"。在布置作业前,教师需要研究每一道题背后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思考每一道题的设计意图,删减重复的题目,提炼或改编有针对性的题目。  相似文献   

7.
林华民 《教师》2014,(4):1-1
正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  相似文献   

8.
正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每次考试结束为学生作试卷分析或让学生对试卷作自我反思时,我总听到一些熟悉的略带遗憾的话:"老师,我没注意这个条件。""老师,我漏看题目了。""老师,我忘记这个知识点与题目有关了。"……这种种理由,归根结底是审题不当。的确,各级各类数学考试中,审题不当已经成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引发了笔者对审题这一环节的思考:到底何为审题?如何审题才能做到尽量少扣分,做到不无谓丢分?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波利亚将解题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我们必须理解该题目,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第2阶段,  相似文献   

9.
《训俭示康》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为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而写的一篇文章。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题目中的“训”解释为“教诲、教育”。笔者认为,这个“训”字应该解释为“训释、阐释”,文章的题目亦相应理解为“阐释节俭(对于“立名”的重要意义)给康看”。首先,从文题的字面意义看。若把“训”解释为“教海、教育”,文章的题目就只好理解为“教诲节俭给康看”或“以节俭教诲康给康看”。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不管是按前者还是按后者理解,“示”的地位都是非常尴  相似文献   

10.
<正>一、题目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美国一个从纳粹集中营活着出来的中学校长,对每一个到这个学校来任教的新老师都写有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常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妇女和儿童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性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不少教师习惯于对孩子说"应该这样""不能这样""必须这样",而很少说"可以这样""你能这样""你想怎样",让学生在有方向的自为中自生、自能和自长。虽然,我们积极主张孩子的自主发展,做中发展,但家长和教师却常常"自己出手"。"给我这样""我说这样"已经成为孩子教育管理的常态。"胆小""被动""手拙""懒动""怕苦""乏趣""能弱"等,已经  相似文献   

12.
教过一年级数学的教师大都会有这样的苦恼:"人人都说一年级的数学知识简单,教起来容易,却不知道我们天天都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呢?一个班级有40人,一道有汉字的题目就几乎要重复讲解30遍呢""我们数学老师,首先要当语文教师,教学生识字""学生不识字,怎么理解题意,怎么做数学题"……由于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13.
赵志伟 《中文自修》2011,(11):42-43
一今年上海语文中考的作文题目是"悄悄地提醒",照例说这个题目很不错,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平时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圈子虽然小,可以写的毕竟很多。然而,很可惜,从我读到的一些文章来看,真正夺人眼球令我感动的文章并不多。按照我的理解我的"预设",这个题目应该写在某个场景下发生的故事,某人对某人的悄悄地进行的忠告或提示,既顾及场合,又能使某一方豁然明白,从而改变想法调整某些行动。一般来说,写人与人的提醒为好。主题也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当然,这样的文章确实不少,但是有好多文章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14.
<正>有关概率的题目通常都比较难以捉摸,在解题过程中没有特别多的规律,在得出结果后也很难自我检查。因此需要掌握相应的概率解题方法,从不同的题目中总结规律和方法,还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一、审清题目,学会辨析读懂题目,认真审题是解答概率题的第一步,同学们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有放回""无放回""至少""恰好"等词语,如果解题时没有格外注意这些词汇,那么解答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对比"有序""无序"的问题有这样一道题目:10件商品中有3件为次品,要求从  相似文献   

15.
胡爱萍 《中国教师》2013,(22):10-11
"变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认识某个事物,就必须注意到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不同。为了注意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某个属性上的不同,这个属性就必须在某个维度上发生变化。在所有其他属性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属性才可以被识别出来。"变异理论"的四种范式,即"对比""分离""类合"和"融合"。其中,"对比""分离"和"类合"关注的是事物、现象或概念的  相似文献   

16.
冬日书香暖     
, 《中华家教》2012,(11):48
《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作者:何怀宏出版:中国妇女出版社"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上学?"当孩子向你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的时候,你该如何回答?是避而不谈,还是加以引导?生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开始忍不住探索这个神秘的领域。面对孩子们或畏惧、或担忧的疑问,何怀宏教授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消除恐惧、认识生命,给孩子们最初的也是最重要  相似文献   

17.
[命题形式]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请你以“活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  相似文献   

18.
<正>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就是人的命运,也是民族的命运。"其间含义令人深思。所以,应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搭建个性化阅读平台,让经典温润学生的灵魂。一、保障时间,统筹安排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了,课堂上为回答教师设计的题目而去"速读""跳读""浏览"等,更没有对文章中所表现的作者精神世界的领悟。针对这种情  相似文献   

19.
正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低年级阶段大多是以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可读性强的"图文结合"题来呈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于和例题一样的题目会做,而对于课后练习中的题目,还有课堂作业本上的题,稍微改变一些条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因为不会读或读不懂其中的信息,不能将题中的图文清晰地转化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和问题,从而出现一些理解错误并导致解答错误。"不会读"和"读不懂"折射出学生读题能力的缺失。因此,如何让学生"会读题""读懂题",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根据低年  相似文献   

20.
本次初赛有两个题目,与"瘾"和"记忆"有关.两个题目看似平易,但却掩藏"杀机". 先说第一个题目,这个题要求拟一个包含"瘾"字的题目作文.这个词在字典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由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二是"浓厚的兴趣".从部分初赛稿件来看,选择第一个含义写"网瘾"的比较多,其次就是写父辈的"烟瘾"或"酒瘾":以第二含义来写作的有"阅读之瘾""学习之瘾""爱之瘾""兴趣之瘾"等等.这个题目拟题不难,难的是对"瘾"的理解和表达.写作时有两个误区值得我们警醒,一是只说人物有某种"瘾",却不描述其具体的状态.比如说父亲烟瘾很大,始终戒不掉,在我们的苦口婆心和威逼利诱下,他终于戒了.作文中对父亲烟瘾的描述较少,只是作为一个背景交代.二是把"瘾"当成"喜欢"之意,降低了"瘾"的情感程度.比如,写我喜欢阅读,介绍自己读了些什么书.这两种误区都暴露了我们写作思维的表面化和简单化,对生活缺乏更深入细致的关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