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
根据《三国志》卷后的陈寿“评曰”,对陈寿的政治思想进行梳理,提出在陈寿的政治思想中有较明显的复古倾向,诸葛亮的治国为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他还是提出了从皇帝到各级官吏的行为规范及天下唯有德者居之的思想,最后对其政治思想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是中国古代较为常见的几种石刻碑志。三种碑刻在内容上较为相似,主要是赞颂地方官员任职时期的德政、美政。目前可考的金代德政碑、遗爱碑、去思碑共有18块,其中有9块刻于金世宗和金章宗治世时期。18位传主中,14人为县一级官员,3人为州级官员,1人为府级官员。他们多数为进士出身。在碑刻中,地方官员的政务能力和“父母官”的形象得到了充分的描绘。此外,碑刻所记载的官员政绩,有一部分与中央政府制定的“考课”制度内容有所出入。这反映出民间和官方对于地方官员的德政评价标准存在差异,也从侧面反映出底层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4.
在刘基故里青田,以《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祭诚意伯碑》、《明诚意伯刘文成公故里》碑和"刘诚意伯庙"、"刘文成公祠"三碑、二庙(祠)为代表的有关刘基的多处遗迹,是刘基文化非常珍贵的实物组成部分和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通过考辩、梳理,还其历史事实,突出人文价值,从而对深入研究刘基、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陈寿的《三国志》,后人对其有“文采不足”的评论。本文从分析陈寿的史学编纂思想入手,指出陈寿以“文质辨洽”为追求的目标,全部努力只在于为后世提供一部“实录”,刻意求实,务使文采与史实、形式与内容均匀配合,无意于文名,是其“文采不足”秘密之所在。在经史分途的初期,他自觉地进行史书文体的探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形式,主要表现为质直平允、不嗜奇爱博,简质有法、不矜炫言采,博取经世之文、惩恶劝善、明乎得失。这在历史编纂学方面是个不小的贡献,对后世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当今史学界仍可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琨评价,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年),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年六十五岁。陈寿少时受学于同郡古史学家谯周,“聪警敏识,厉文富艳”。在蜀汉政权下,陈寿出仕为观阁令史。当时宦者黄皓专权,许多朝臣都谄附他,陈寿独不然,所以屡被谴黜。炎兴元年(263年),蜀汉后主为曹魏所灭,这时陈寿三十一岁。两年之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相似文献   

8.
“常山赵子龙”是历代史书中对赵云故乡的不贰注解。古“常山”即今之河北正定县,但2005年河北临城县“赵云故里碑”的出土,以及当地的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给人们提供了合理质疑的空间。临城是否为赵云真正的故乡,需要考古工作者进一步考证,但是正定作为赵云故乡的传统观念正在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陈寿《三国志》高简有法,直逼马、班,当时有“并迁双固”之誉。但陈寿的史观史法,我国史学界仍乏撰述。本文 着重探讨了东寿的形势观、人谋观和史体观,认为陈寿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唯物史观倾向,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突显了历史人物的主体精神。史体上突破纪传、编年二体,融纪传、国别为一,创三国各为纪传的新体制,体现了史家的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它的主要素材依据是西晋时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仔细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课文中所选的《三国演义》“隆中对”与卷首节选的陈寿的《隆中对》,在文字上并无太多的不同。陈寿(22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人。他生于三国时的蜀国,后来担任晋朝的著作郎、治史御史。《晋书》中有《陈寿传》,称他“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武帝时,他奉命修《三国志》,鸿文巨著达六十五篇。后人将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陈寿也由此成为一代著名史学家。《隆中对》节…  相似文献   

11.
明清曾子故里之争及其余波李常松李莹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是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孟子合称“四圣”。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627年到...  相似文献   

12.
曾子故里与世系李洪廷一、曾子故里的两个问题曾子故里,《史记》明确记载为南武城,晋朝杜预确指南武城在费县西南80里,即今之平邑县魏庄乡。此说长期没有异议。明朝成化年间出现了所谓在嘉祥县发现曾子悬棺的怪事,于是曾子为嘉祥人之说颇热闹了一番。随着“悬棺”假...  相似文献   

13.
木兰祠     
木兰祠位于木兰故里虞城县城南35公里营廓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公里,距京九铁路木兰站2.5公里。据载,公元578年4月,突厥入侵幽州,5月周武帝宇文邕率五路大军亲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兰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戌边归来,隋文帝欲封她为尚书,她坚持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又现女儿真面目。木兰女扮男装的事情闻达皇上,皇上非常爱慕,欲选进宫中,木兰抗旨自杀。唐初追封其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建造了木兰祠。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木兰祠祠内有祠碑两通:一通是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另一通是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所立《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  相似文献   

14.
“碑”     
在墓前竖碑之俗,由来已久。但最早的碑,并不立在墓前,也不在其上书刻文字图案。据《仪礼》所记,碑乃竖立在宫、庙门前的石头,用以识日影、知时辰。而《礼记·祭义肿则把古代竖立在宗庙大门内系牲口的石头称作碑,即“拴马桩”。除了上述两种用途的石头冠以“碑”名外,还有一种水柱,也叫“碑”,那是5!棺木人墓穴用的。古代天子、诸侯死后下葬时,在墓穴四角各立一柱,往上有圆孔,用以穿绳下棺,事毕即一起埋掉,并不立于墓前。后逐渐又有立于隧口之碑,且改木为石,称为神道碑,言神灵之道。西汉时墓前立碑还很少见,到东汉时渐多…  相似文献   

15.
1942年4月26日,本溪湖煤矿井下瓦斯煤尘大爆炸爆发。事后,日本株式会社本溪湖煤铁公司在所谓的“殉职产业战士之碑”的碑中声称,此次大爆炸死亡“1327”人。然而,大量史料和见证人证言表明,大爆炸至少造成1800多名中国矿工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16.
汉末魏初著名书法家梁鹄的八分书对中国汉字字体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梁鹄就是《受禅表碑》、《鲁孔子庙之碑》的作者,梁鹄故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9):F0004-F0004
河北省临城县石城学区创建于1950年,现有学生1305人,教职工93人,所在地石城乡素有“将军故里、红色老区”之美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婺源县城里有一个村子叫延村,始建干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几百年来,村人的祖先们在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经商致富的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他们把自家的门楼做成“商”字形以示身份。最兴旺时  相似文献   

19.
下笔成章     
《广西教育》2007,(6C):29-29
下笔成章,出自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北齐《隽修罗碑》,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十二月刻石。碑高五尺,宽二尺三寸,分三部分内容:上截高七寸,为碑额,题“大齐乡老举孝义隽修罗碑”12字,4行,行3字;中截序文和赞词,17行,行21字;下截为题名,共计四列,每13人或多或17人不等。碑阴刻《维摩经》,计11行,行23字。此碑,清乾隆年间在山东泗水县城东50里韩家村天明寺出土,嘉庆七年移至城内学宫。1954年毁。此碑书法,极似魏碑中的《侯太妃造像记》和《比丘道匠造像》。康有为认为,具有“峻朴”的特点,是齐、周隋碑中的“绝出新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