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谶纬名义     
谶与纬是各自独立的抑或是一个整体,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争论。谶纬概念是变动发展的,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狭义的谶纬是光武帝宣布天下,特指与经义相涉的图谶。广义的谶纬则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称呼多样。  相似文献   

2.
开皇13年(公元593年)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曾两次大规模地禁绝和焚毁谶纬之书,结果使自西汉末以来盛行于世的谶纬之学在历史上“寝传寝微,几于灭绝”。谶纬之书远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到西汉末,纬与谶合二为一,从原来的“辅证经义”转变成荒诞无稽的封建神学。东汉光武之后,又成为统治者借图谶以谋夺皇位或巩固政权的工具。同时,谶纬之书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也起了极坏的影响,因而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加以抵制。至隋时,文帝虽严令禁纬,但他本人恰恰是靠“应篆受图”,以所谓“禅让”的方  相似文献   

3.
谶纬文献是我国古代谶书文献与纬书文献的合称,是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并延至隋唐五代的谶纬思潮的文化载体.东汉时期,对谶纬文献的整理以及对宗室私造谶纬文献的打击已包含禁毁的因素.魏晋六朝时期,出于政治目的,加之谶纬文献自身的缺陷,谶纬文献屡遭禁毁.然而,谶纬文献仍具有一定的研习群体与传播受众,拥有一定的卷帙.谶纬文献的渐趋消亡主要缘于兵燹的损毁与后世经学的汰洗,与政府禁令的关系并非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由于职务之需,汉代兰台不仅是国家法规和皇帝诏令等的保存之处,也是秘书和图谶等的收藏之所。在汉代,兰台令史地位不高,秩仅为百石,《续汉书·百官志三》所载"兰台令史"俸禄当为"兰台令"之误。在东汉明、章时期,兰台令史地位有所提升,初仕兰台令史的著名文人后皆获超迁。自和帝之后,随着兰台著述地位的下降,兰台令史地位又回归到从前。  相似文献   

5.
<正>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阳,坐落在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便发端于此。南望"二程"故里,传颂着程门立雪、鲁台望道的佳话;西望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绽放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璀璨光芒。图书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汉魏风格,方鼎造型。外观气势恢宏,内部清幽雅致。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馆藏书刊196万册(件),电子图书170万种,中外文数据库28个,拥有阅览座位近5000个。内设三大特色展馆,分别是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有墓志、石刻艺术品600余件,碑、志、铭刻拓影3000余件)、汉画艺术博物馆(有画像石、画像砖600余方)、契约文书珍藏馆(1800余种)。另外,依托厚重的河洛文化资源,建有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图书馆还是河南省首批古籍保护重点单位。  相似文献   

6.
现存《大云经》有两种:北凉昙无谶译《大方等无想经》、姚秦竺佛念译《大云无想经》(仅存卷九),《大云经疏》则仅见于敦煌文献S2658、S6502两个抄本。《大云经》之所以被历史学家重视,自然是由于此经与武则天篡唐称帝有关。自从敦煌发现《大云经疏》之后,近百年来中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相关考古材料并联系当时文献材料,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金堂李家梁子东汉晚期墓M23的胡人持莲石座,应该是一件与早期佛教有关的遗物。东汉墓葬,尤其是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已有不少受早期佛教影响而出现的新因素,其中就包括胡人和莲花的图像。虽然仅凭胡人或者莲花,都不能明确认定与早期佛教相关,但将二者结合表现,其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根据其形制,再对比相关材料,推测这件胡人持莲石座的功能,应为托棺的棺座或棺侧的帷帐座。西域胡人手持莲花的题材,或许正是文献中记载的早期佛教传播者表演的"手生莲花"的西域魔术。该题材反映出早期佛教在传播中,并不以精深的义理取胜,而是附庸于本土信仰,利用西域方术(魔术)进行传播的内涵,以达到初步植根于中土的目的;也表现出早期佛教与本土丧葬中神仙信仰,尤其是关于西方的神仙信仰相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史学是我国古代四大学术门类之一,作为反映学术发展情况的史部目录体系,是随着史学本身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史学月录最早出现在刘向刘歆韹《七略》中。《七略》根据汉代学术发展的情况和图书文献的实际情况分群书为六大类,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下立三十八小类,史学作为一个小类而归于六艺略内。这反映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情况,中国史学源远流长。远古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历史初期的史影。甲骨文字的出现,才有了历史  相似文献   

9.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因为“9·11”事件,恐怖主义和随之而来的“炭疽热”正成为各国人民关注的话题。译林出版社近期推出的《夺命病毒》,对时下发生在美国的生物恐怖主义几乎作了准确预言;而生活中的“9·11”事件又与该书故事何其相似乃尔,真是一书成谶。 本书作者罗宾·科克是美国著名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以下称《汉志》)著录有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这是对医学典籍的最早著录。《汉志》所著录的书籍,是在西汉刘向《别录》、刘效《七略》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所以,其所著录的医经、经方之书,俱是西汉以前存世的医籍。要了解这些医书整理和著录的情况,应先了解刘向等校书的方法。一、《汉志》对医经与经方的整理著录方法据《汉书·艺文志序》说:“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威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其中专门提到待…  相似文献   

12.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雅安芦山东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红砂石摇钱树座,其整体作山形,四周满布高浮雕,为目前所见浮雕画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雕刻最为精美的摇钱树座。其上画像大致分为三层:底层主要为古代故事,可识者有"季札挂剑"、"力士椎秦"、"高祖斩蛇"等;中层以天门和西王母(以半开门和玉女暗示)为主,还有一幅与神仙思想有关的"刺猿"画像;上层为突出平台与仙人六博。文献中记载的昆仑山正好为三层,其最上一层"悬圃"便是大型平台,该树座应即昆仑山的表现。当时人认为西北方的神山昆仑又正好是宇宙的中心天柱,是升天的中心,天门也在昆仑之上。西王母在东汉以来与昆仑信仰融合,成为昆仑山上拥有仙药、掌管仙籍之神。该树座在总体上即是这种以昆仑、天门、西王母为中心的升仙信仰的反映。而其上所插的铜树,则是结合了早期传说中关于宇宙中心的神山和神树内容,形成昆仑—建木的登天组合。  相似文献   

14.
三国时期孙吴现存的诗歌中,歌谣占大多数。这些歌谣常具有预言性质,与孙吴重视祥瑞、天命的观念有关。然而,因受到后世价值评判与正统观念的影响,孙吴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着时间的变异与语境的衍变。由于文本语境的改写,呈现祥瑞的歌谣被认为表现末代君主的荒诞,《宋志》更将孙吴歌谣置于"诗妖"下作为谣谶并增加事应,来反映孙吴衰亡的过程。而这些衍变又进一步影响了歌谣流传的形态和人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从史料考证可以钩沉其缘起脉络,而以话语分析为研究向度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可以描述其在当今媒介文本中的流变。话语视角下的河洛文化研究侧重于其在传播过程中传受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从相关媒体事件探微河洛文化在时下的继承、发展和错位。  相似文献   

16.
俞晓群先生的学术著作——《数术探秘》目前被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出版发行。 《数术探秘》于1994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目前由韩国延世大学林采佑先生译成韩文,并由韩国“图书出版东与西”出版社出版发行。另需提及的是,《数术探秘》一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12日至8月30日,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考古所合作,对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高峰镇朝阳村3组的熊绍福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4座,包括战国晚期、东汉晚期土坑墓各1座,东汉晚期砖室墓1座,东汉至南朝时期石室墓5座,东汉至南朝时期崖墓6座。虽然大部分墓葬被盗扰、破坏严重,发现很少或未发现随葬器物,但其中4座石室墓的墓壁发现一批石刻画像,包括鱼、马、骑行、鱼鹰抓鱼、蟾蜍、蛙、仓房等图像,除蟾蜍和蛙为浮雕外,其余图案均为阴线浅刻,工艺古拙、粗陋,反映了这一地区东汉至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土坑竖穴墓M8仅存30-50厘米高的墓底,却出土了保存很好的四穿铜戈和较为完整、时代明确、明显带有楚文化特征的两套鼎、敦、豆、壶陶器组合。熊绍福墓群的发掘,为三峡地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8.
《河洛地区家谱文化研究》一书全面系统研究了河洛地区家谱的文献内容、文化特色及其当代价值,整体呈现出选题新颖、架构完整、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等特点。该书深入撷取河洛家谱文化精华,彰显河洛传统伦理道德,是近年来河洛地区家谱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能够为南北谱学交流、当代家谱撰修提供文献参考,对于传承优秀河洛文化、培育当代良好家风、明了海内外“河洛郎”血缘关系、增强家国向心力和凝聚力等方面也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密县打虎亭汉墓发掘于1960年,属于东汉晚期的两座大型夫妻异穴墓葬。在这座东汉墓的壁画、砖画里,体现着东汉时期的贵族生活与民俗,成为旅游者最热衷的看点。  相似文献   

20.
诡异的历史,总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地方。清末曾发生过两则"一语成谶"的奇闻,令人感慨莫名。"要大清灭亡,除非灯头朝下!"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与实际统治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长达47年。慈禧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危殆时刻,没能够像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那样审时度势,放眼世界,富国强兵,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相反,她将一己的权力看得比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还重,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