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对此句成分的划分,好些参考资料和某些教科书,都把从“即”开始到此句末尾的这部分当作宾语处理,好些老师也同意这样划分,以致大家在教学中争论不休。 我认为这样处理是不恰当的,从“即”开始一直到句末的这部分,不应划作宾语,而应作插说处理。 插说是一种独立成分,它既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也不是句子的次要成分(定状补),它总是独立于句子的基本结构之外,不和句子里的其  相似文献   

2.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谈到“特别(尤其)”的用法时说。“特别是引进的小句,其中的谓语如果与前面小句的谓语相同,可以省去。”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特别”小句中省略的相同谓语补出来,不仅仅产生句子表达不简洁的问题,在语义上反而还显得不自足,即不能说只是对原文的省略,而还存在着更深的语义蕴含。我们可通过例句来证实这看法:  相似文献   

3.
《语文知识》’94年6月刊发的《涉江补注》(以下简称《补》文)较之课本注释详尽,有益于教学。但有的“补注”值得进一步推敲,有的课本和《补》文均未涉及到,需要充实,试述如下。一、《补》文说“陆离、崔嵬作句子的补语。”笔者以为不是补语而是定语。因为“陆离”是修饰“长铗”的,“崔嵬”是修饰“切云”的。“之”,在句中不是补语的标志而是定语后  相似文献   

4.
《天山景物记》里“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之句的后一分句主谓搭配不当。因为主语“那”指代前一分句的“丁当声”,“丁当声”怎么“是……银饰在风中击响”呢?显然,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5.
<正>1981年开始,我国语法学界开展汉语析句问题讨论,“众矢之的”指向五十年代中期产生的“暂拟系统”及其代表作《汉语知识》的句成分分析法(又名“中心词分析法”)——所谓主、谓、宾、补、定、状六大成分析句法。较为一致地认为这种析句法的主要弊端是把有层次的句子结构看作是词跟词在同一平面上的加合物,因而不能表明语句组织的真实结构规律,从而也就难以准确反映句子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6.
省略句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省略了一个或几个成分的句子,它是主谓句(或称完全句)的省略形式,而不是主谓句的残缺形式。在省略句中,有一部分省略主语的容易与无主句和独立句混淆。我们可以根据这几类句子的特点去加以区别。省略句省略的主语是很明确的,如果需要,可以肯定地补出来,不会有模棱两可的现象。如“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间”作量词用一般要与数词组成数量结构以后,才能在句子中充当定语或宾语。如:“这一间房子是分给我住的。”(作主语的定语)。又如:“那旧房子价廉,我也买了三间。”(在前一分句“房子”已出现的前提下做了宾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间”的语法功能却是全能的、广泛的,几乎能够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一、充当主语。如:其间千二百里。(《三峡》)句中的“间”是“之间”的意思,用如方位词,念jiān。此句译为:它们之间有一千二百里。  相似文献   

8.
读了《安徽教育》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邵南国同志的文章,有一点不同看法。 如何翻译“吾腰千钱”这个句子,关键在如何理解句中的“腰”字。它是什么词性?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腰”  相似文献   

9.
一、简缩法。所谓“简缩法”,就是对复杂单句的成分进行分析,保留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去掉句子的次要成分来检查句子的正误的方法。例如:①《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例①是复杂单句,经过简缩,全句的主干就成为“,小说塑造事迹”。这样一来,很快会发现该句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把宾语“事迹”改为“形象”。  相似文献   

10.
纵观历年中考,各省(市、区)语文试卷一般由四大部分组成,即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占10%左右)、现代阅读(占30%)、文言诗文阅读(占10%左右)和写作(占50%左右)。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每一部分都有一两个知识点失误较多,得分率很低,而且年年如是。一、在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部分,文学常识和修改病句这两类题目容易失误,得分率不高。如题目是摘出了两句《在烈日和暴雨下》和《最后一课》中人物行动描写的句子,要求写出描写的是谁,竟有许多考生答不出是“祥子”和“韩麦尔先生”。中外题目要求写出《春》和《骆驼祥子》的作者,也有很多考生答不出来。这…  相似文献   

11.
“扩句”问题,在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详细的阐述。“缩句”问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生编写的《语法修辞》中,有简要的说明。无论是“扩句”还是“缩句”,都要遵循两条原则:从“表达”角度说,句子表达的重点不变;从“组合”角度看,句子结构的基本间架不变。 智明先生在《且说扩句缩句》(1995年第4期《河北教育》,以下简成《且》文)一文中称:“在第十册教材中选作扩句示范的例句,其扩后句子与原句比较,却似有变更句子成份之嫌。”对此,笔者认为,其  相似文献   

12.
《论积贮疏》“思考和练习一”要求找出文中三个宾语前置的表示否定语气的语句。人教社教学参考书答案为:①国胡以相恤。②国胡以馈之。③何招而不至?三句都属宾语前置句。但第①,②句均没有否定词,表示不出否定语气,而疑问代词“胡”只起帮助发出疑问的作用。第三句中虽有否定词“不”,但不是用来否定动词“招”的,疑问助词“何”只帮助发出疑问。故三个句子都不是表示否定语气  相似文献   

13.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14.
0.1请看下面两组句子: ①a:绿幽幽的小树苗儿挺立在门旁的墙角。 b:小树苗儿绿幽幽地挺立在门旁的墙角。 ②a:他们搭了一个高高的架子。 b:他们高高地搭了一个架子。 ①a和①b语义相同,但句子的结构成分不同:形容词“绿幽幽”在①a中是名词短语里的修饰成分,而在①b中是动词短语里的修饰成分,在两个句子中分别充当定语和状语,它们的句法功能是不同的。②a和②b两句的语义及结构成分的分析,跟①a和①b是一样的。我们把象①a和①b、②a和②b这种语义相同的句子叫作定语和状语结构成分可以互相转换的同义句,简称定状互转的同义句。  相似文献   

15.
先看例子。《汉书·魏豹传》里有这样一个句子:“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这实际上是把两个句子(如颜师古所注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句子。这是古汉语里一种修辞手法,叫“并提”,有的叫“分承”,也有的叫“合叙”。这种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在一句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它的好处是可以使文辞简练,句子紧凑,因而常被古人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在中学文言文里也能遇到,例如: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句读之  相似文献   

16.
总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辨析文言句子中哪些成分被省略了,这主要依靠自己的语感。当然也应该掌握规律,学会辨别句子中省略了主、谓、介、宾等成分的方法。辨别时,最好采用“对号入座”的方法,先把每个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看这句话是否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包括使动、意动和词序),如果语意阻塞,表达不明,可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看句中究竟省略了哪些成分。现以广播教材《语文基础知识》下册258页思考与练习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促织》:每闻琴瑟之声,(虫)则应节而舞。  相似文献   

17.
许剑宇 《天中学刊》2005,20(6):65-66
《报刊纠错例说》一书中《说“赴”》一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说“赴”》就用于人物简历中的带“赴”的句例提出“赴”跟时间状语的搭配有可商酌之处。其实,这些带“赴”的句子都是连动句,句中的时间状语跟动2语义上相容,状语与中心语可以搭配。这符合连动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规则,因而这些受到指责的句子也都是合乎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18.
也谈“句子的主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语文第三册《句子的主干》中有这么一段话:“所谓句子的主干,是指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即‘枝叶’成分)逐层压缩掉之后剩下的部分。句子的主干一般是由主语或主语中心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组成的。”这段话由两句话组成,但教师授课时往往片面强调前一句,并把“找句子的主干”的方法,简单地归结成“凡定状补都去掉,凡主谓宾都保留”,而第二句话却没有去好好领会,也没能引导学生去好好理解,以致于做练习时学生只找主谓宾的中心语而出现练习偏差。在我指出这一点时,有些教师指着教材上“找句子的主干…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滕王阁序》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一句,课文是作如下注释的:意思说早年的时光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还特别引用了《汉书·冯异传》里的句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无论是《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还是《汉书》中的原句,都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桑榆”,课文注释也有交代:桑榆,  相似文献   

20.
一主谓谓语句是汉语句子按谓语的结构形式划分出来的一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里虽然早已广泛存在,但对它的认识,却只是近半世纪的事。一九二一年,陈承泽先生最先提出“得以句为说明语”的看法①。一九二四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也谈到这种现象,但他队为是“宾在句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