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衡量大学科技园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状况深入调研、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分析,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推动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创新环境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科技园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基地,辅助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管理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表明,大学科技园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其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激励与政策保障等,大学科技园应积极促进园内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与大学科研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在管理中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性,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上的引导作用,优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提供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是实现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政府管理下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结构性风险、缺乏合理的资本运营机制、政府主导的非市场管理模式以及政府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诸多体制机制问题,已成为影响其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因素。在新形势下,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通过实现政府与大学科技园的角色平衡、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引导大学科技园良性发展、建立健全政府合理的评估评价体系等发展策略,切实推进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政府、产业界紧密联系的载体之一,重要性日趋突出.梳理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及定性分析,从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的角色定位、高校创新成果有效供给、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对制约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三螺旋理论引入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研究,从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三个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加快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与技术融合创新、文化创新和集群创新,大力助推区域创新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述了大学科技园文化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创造适合园区发展的人文环境,辨证看待传统文化对大学科技园的影响,重塑大学科技园的政府文化,构建科技创新的价值观,实现园区制度文化的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物质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当前,各级政府和各个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我国"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和学科建设要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后发赶超",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目标与"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有很多契合点,大学科技园可以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升科研水平与推进成果转让、继承创新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集群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回顾与反思认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形成集群效应,并就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难以形成集群效应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科技园对技术转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推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然而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还受到了人才、体制、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应采取设立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建立技术转移市场秩序和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专家库,完善大学科技管理体制,鼓励大学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及创业等对策措施,使大学科技园更好地服务于技术转移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推动科研和生产衔接,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我国自从上世纪80年代将科技园引入高校以来,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但是,伴随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不断发展,技术转移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转移的提质增效,成为确保科技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此,研究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以杜克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克大学在短时间内成功实现从一所地区性大学向全国一流大学的跨越,教育创新功不可没.本文在对杜克大学成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完善的资金管理与筹措制度、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是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协同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学改革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创新,是内部和外部协同创新的统一。目前,大学开展协同创新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破解大学协同创新问题的症结,需要从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积极培育大学文化与创新精神、改革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14.
高校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培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对于初步进入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编辑在编辑业务方面存在的特征,指出了科技期刊编辑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政治意识培训、出版业务培训、学术理论培训、网络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实践。  相似文献   

15.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及对大学与产业联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洪堡第一次学术革命,确立了"科研"(即知识生产)作为大学重要使命的地位.在当代知识社会,大学知识生产在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进而影响到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新知识生产方式语境中,大学应在使命互尊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产业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以促进知识转移,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课堂教育面临着满堂灌、学生自主性丧失、创新能力弱化等问题。辩难式教学法曾在世界教育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其在现代中国大学课堂的实施,将以其灵活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深入性的特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不断深化教学成果,有效化解现代大学课堂教育的难题,在人的全面培养和全面成长中发挥出显著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科技发展的伦理反思和伦理原则的建构是科学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构现代科技伦理原则应包三方面的内容:功利效用原则、社会正义原则和生态和谐原则。功利效用原则是对科学技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正伦理价值的坚持和弘扬;社会正义原则既是对科学技术正面伦理效应的积极保证,也是对科学技术负面伦理效应的有效规约;生态和谐原则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源。大学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中基本要素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了特殊的、举足轻重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为世界发展、为人类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民族大学首先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民族大学的必然性取决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性贡献和世纪性机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高校办学模式也从国家单一财政拨款的公办大学向多元化社会办学的方向发展。内部会计控制是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但由于目前许多高校还存在着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低、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