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准备:印章两枚、印泥、骰子、方格棋盘一张。玩法:甲、乙两名幼儿各选一只不同的印章,然后猜拳,胜者先掷骰子。如果掷的是3,那么就在自己一方棋格上盖印章3次,以此类推。一方盖满格子,可到另一方格子中盖。最后以盖得多的一方为胜。建议:幼儿玩熟练后,教师可适当增加游戏内容或修改游戏规则,以保持幼儿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篆刻又称印学,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熔书法、章法、刀法于一炉,要求在方寸之间精心设计,分朱布白,表现出既有书法苍劲飘逸的气势,又有绘画虚实穿插的构图,更有刀法浑厚古拙的韵味。我国使用印章,始于周代,盛于秦汉。秦以前,印章都称玺,到秦代,帝王的印信称玺,取材用玉;臣民的印信称印,不得用玉。印章最初的功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和凭信的依据。秦始皇得赵氏蓝田玉,命丞相李斯篆字,刻工孙寿刻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我国历史上表示皇权的第一方玉玺。秦代的公私简牍,则以“(xǐ)印”捺在泥上封固,以为信验。魏晋以后,文书改用纸、帛,印章才使用印泥捺在纸、帛之上。汉代为印章的极盛时期。印文以白文居多。这时易小篆的圆转笔法为方折笔法,称为缪(móu)  相似文献   

3.
<正>印章是一种神奇的存在,染上印泥之后,可以将上面的文字或图案无限复制,省去了反复书写和绘画的麻烦,实乃"懒人"必备。在手账圈里,印章的作用看起来似乎与胶带、贴纸相仿,但又有所不同。胶带、贴纸浮于纸面,而印泥填写的图案好像更能与纸张融为一体。在手账达人们的手里,印章盖印的不再只是一个单调的图案,而是整幅画面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相似文献   

4.
正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藏印,主要应从篆刻艺术考量。一个收藏印章的人,对书法艺术要有精深的研究,否则很难对篆刻的好坏有  相似文献   

5.
正印章边栏的人为残破,是文人篆刻经历了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我们现在所见早期文人篆刻的边栏残破,大多是在使用和流传过程中形成的。据说,有一位治印者在刻制一枚印章后,总觉得不满意,结果一不小心将印章掉在地上磕破了角,谁知效果大为改观。于是,再刻印时就有意将印边弄破。从此,人们争相效仿,一  相似文献   

6.
正篆刻残破,主要有以下手段:刻、凿、敲。残破时,要根据印章章法、字法等统一风格,达到金石残损意趣盎然的效果。对篆刻创作中的"残破",因各人对篆刻认识深浅的不同和艺术取向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对此多有争议。这在艺术或学术上来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科学地解读"残破",不至于偏执一隅。印章的残破,从产生原因分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自然残  相似文献   

7.
正印章是书法、章法、刀法相结合的艺术。书法是篆刻的前提,篆刻是书法的继续,所以,懂刀法、懂书法,对刻好印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印章是由一个或更多的文字组成的印文,每个字的结体都是由笔画组成的,笔画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正有斜,有收有放,有藏有露,处理得当与否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你掌握了每个字的书写技巧和点画之间结体的变化,安排一方印章相对来讲就容易得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在艺术创作时强调“知白守黑”。意思是说在进行篆刻时,既要关注文字在印章表面所留下的印痕(即“黑”的部分),又要关注没有文字处在印章表面所占的空间比例(即“白”的部分),而且篆刻者在创作时更要时刻牢  相似文献   

9.
篆刻 ,不但是我国民族的传统艺术 ,而且和书法、绘画一样 ,有着悠久的历史。篆刻是镌刻印章的通称。所以篆刻艺术 ,是指用篆书和雕刻制作成的工艺品。最早的印章为古代官印 ,官吏们随身佩带在身上作为信物 ,用来证明身份。它的另一个用途 ,是在封检时盖在“封泥”上 ,做记号用。印章的制作者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 ,表现出自己的艺术巧思 ,精湛技巧 ,使印章越来越完善。精美的印章逐渐成为艺术品 ,使它除了实用之外 ,还兼有艺术欣赏的价值。在漫长的岁月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 ,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由于绢帛纸张代替了竹简…  相似文献   

10.
浅谈“大篆刻”的艺术风格李俊一、”方寸篆刻”的民族性及制约性“篆刻”,亦称“印章”,它与中国画、书法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最早是封建统治阶级官禄之士交流信息、证实身份的信物。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宇》中对篆刻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装饰美体现在篆法、章法、图形和色彩等方面。篆法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基础,章法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显著特征,图形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重要视觉形象。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色彩装饰主要指印泥的色彩和在中国画、书法等作品上的功能与视觉效果。应该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创意思想。  相似文献   

12.
盖章 准备:印章两枚、印泥、骰子、方格棋盘一张. 玩法:甲、乙两名幼儿各选一只不同的印章,然后猜拳,胜者先掷骰子.如果掷的是3,那么就在自己一方棋格上盖印章3次,以此类推.一方盖满格子,可到另一方格子中盖.最后以盖得多的一方为胜.  相似文献   

13.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是由元代文人将实用印章转变为文人艺术后才流行起来的。它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奇葩,虽说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也有篆刻艺术,但他们都是受到中国篆刻的影响才有的,可以说他们的根都在中国。  相似文献   

14.
例一、点点算算目的: 复习巩固认识5以内数量,并能取相等数。准备: 1.每个幼儿一张练习纸(纸上印有花朵、气球、小鸡等)。 2.每个幼儿一个废塑料做的印章,每两个幼儿一盒广告色做的印泥。方法:幼儿根据练习纸上所画不同图形的数量,在图形下的  相似文献   

15.
材料:条形或方形的橡皮。广告色、废旧小盒、薄海绵(或棉花)。制作方法:1.印章:选择简单图形画在橡皮上,用小刀沿图形轮廓线刻去多余的部分,凸显出图形即成印章。2.印泥:将少量颜料放入小盒内,加适量水稀释,海绵剪成盒口形状放入盒内,让颜料水慢慢渗入海绵。用法:供幼儿学习印画,也可用于制作计算图卡。(吴娱)  相似文献   

16.
我国篆刻艺术,同书法,绘画一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自先秦之古玺、秦汉印面下,历隋、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有无数印作传世.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乃至风格流派.然就篆刻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繁荣到衰落、再由衰落到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一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被称为“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都因时代而异.  相似文献   

17.
篆刻流派大约形成于明代中期,使印章升华为篆刻艺术,揭开了文人流派印的帷幕。明代文彭即是篆刻艺术流派的鼻祖,从此形成了明清灿烂的流派篆刻艺术,涌现了风格各异、成就卓著的一代代篆刻大家。  相似文献   

18.
篆刻的发展史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 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  相似文献   

19.
范欣竹 《成才之路》2009,(28):87-88
一、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古代的印章注重的是结构匀称、协调、实用.而现代的篆刻,着力表现的是艺术的自我,张扬个性.创造不同的环境.调动不同的情绪,篆刻家追求的是个性的张扬,讲究的是视觉的动态美。因此在章法上,现代篆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在刀法、篆法、章法、审美趣味上有很大的突破。传统篆刻艺术,不饰张扬。素面朝天,注重内在之美,现代艺术则以心灵的体会和自觉的个性张扬为基础,注重外在之趣。在一方印中。它应该既有豪壮飘逸的书体。又有美观悦目的构图。更要有刀法生动的刻韵。同样的,刀法能够表现出印章的笔墨效果。前人对刀法的理解非常慎重.以刀法分派别。而现代的篆刻家在刀法上却推陈出新,创作写意淋漓尽致。所谓说.有什么样的章法设计。就要用什么样的刀法来表现。稳、准、狠地大胆落刀.是当代的篆刻中最常见的技法特征。例如,铁线篆。  相似文献   

20.
正印章发展到元明时期,文人篆刻开始登上印史舞台。当文人自篆自刻的现象开始普及,印坛由此进入更活跃和更多元化的流派印时代,印章从实用阶段向艺术阶段迈出了关键一步。文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开创了中国印章史上第一个篆刻流派——吴门派(又称"三桥派"),印界视文彭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文彭(1498—1573),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