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醉书香     
杨绛先生说,读书贵在“追求精神享受”;不过,读书的“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乐。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这个“乐”和“追求享乐”该不是一回事吧?  相似文献   

2.
沉醉书香     
杨绛先生说,读书贵在“追求精神享受”;不过,读书的“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乐。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这个“乐”和“追求享乐”该不是一回事吧?读书人之“乐”,在于作家之气度,笔墨之劲健,底蕴之丰厚,灵性之勃发。好书,静中见生气;妙书,轻松间出风情;奇书,奔突之际现神采。气度的流变,情韵的播撒,精魂的锋芒,尽在不言中。相对而言,著书家之“乐”,在乎“遗物”;买书者之“乐”,在乎“访物”。这“物”,既有“境”、“知”,还有“人性”。比如,…  相似文献   

3.
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取向:其一,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是沟通书与读的有效桥梁,形成了“浅阅读本”的“本”价值追求;其二,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定位在于思想性与新闻性并重;其三,报纸媒体“读书”类专刊的价值崇尚是提高自身化品位,争取“化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卖萌营销     
【私享家】“独自享乐的人”,其实指的是那些追求健康、轻松享乐,又保持独立生活方式的人。他们会跟朋友和家人分享悠闲快乐的时光,但总是会在心里为自己保留一块私有领地,想要在那里将所有的快乐都“私享”。  相似文献   

5.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名作,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传统篇目。对《项链》的理解,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理群教授写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不同意“批判女主人公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之说,提出“作者并不热衷于对这位女主人公的‘逻辑’与追求进行严厉的价值判断”:“人们早已习惯于把‘追求享乐’看作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  相似文献   

6.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7.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中享乐主义倾向及对策杨义青,李新安近年来,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享乐主义倾向。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乐。他们寻找各种借口,只要沾上“喜”字就得请客。过生日请,评上三好请,拿到奖学金请,文体比赛获奖请,迎“新”送“旧’请,交上异性朋友请,...  相似文献   

9.
表面上写四网之间互相指责,其隐含信息是“有些人不能‘正确利用’四网”;究其原因是“有些人追求享乐并深陷其中”——层层推进,指明要害。  相似文献   

10.
对学业不良的学生来说,学习是一份苦差事,简直是活受罪,毫无乐趣可言,但他们不得不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们的困难也一直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障碍。分析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四点:1.商品经济大潮下的“读书无用论”带来对读书的轻视2.中、高考指挥大棒下的“追求升学率”使得失去学习  相似文献   

11.
凝眸读书     
有两句诗总是那样动人心魄:“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可以说是一个历久而弥新永恒的动人心弦的主题。民间有云:“积财千万,莫过读书。”读书是中国传统家庭所恪守不移的信条。他们敬惜字纸,勤耕苦读,追求的是一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他们心目中,太平盛世,耕读传家,是人生在世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唐末北宋时期,由于传统儒学思想衰颓,人们不再沉醉于理想的追求,而把生命的视点投向世俗的享乐上,追求愉悦和轻歌曼舞成了人们生命或生活的主题。在这种释道思想为精神支柱的背景下,艺术家把笔触伸进了生命自然的深处,努力开掘出幽秘多汁的情感世界,因而作为“娱宾”“遣兴”的词便迅速发展起来,并把人间的男女之情作为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的“读书试讲型”教学周守语文科类学科,特别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教学如何改革,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寻的问题之一.我所应用的“读书试讲型”教学法,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现总结如下:教学法上素有“读书指导型”的方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相似文献   

14.
运用语文学科特有的方法导学达标□广西博白县教研室邹武林(一)读书法读书法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忽略读书,一味追求新异教法是舍本逐末,源流不分。“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强调大量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  相似文献   

15.
庆淑梅 《学子》2004,(6):47-47
《项链》是莫泊桑的代表作,同学们几乎都读过。《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我认为,《项链》的主题除了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外,还是一曲诚实守信的颂歌。  相似文献   

16.
付宁 《教学随笔》2010,(12):7-8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有不少学生不重视阅读,鄙薄读书或不善于读书;有的语文教师迫于中考压力,课堂阅读教学以“讲读”模式为主,追求答案、思想上的“一统天下”,学生阅读缺少个性化,致使阅读能力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7.
【导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集中代表了苟子关于学习的相关见解和主张。苏教版《高中语文》把它列入了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读书求知”上升到实现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课标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化和思想层面去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古称“儒”:儒者,学问之士也。学问何来,读书不失为一条捷径,故大凡儒者每每诵经读典,手不释卷。然而各人读书的动机不同,目的不同,这就出现了不同的读书类型:有的急功近利,有的着眼长远;有的偏执一隅,有的广涉百家;有的死啃教条,有的活学活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如何。做学问的人对自己内在发展的要求总还是要高于一般人的。时至今日,教师的自我发展已经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甘心为“匠”。在“一杯水与一滴水”这对教育关系中沉湎于“一杯水”的浅薄满足,还是有所执著,有所追求,让书册中的学问使我们的教育人生显得丰盈而生动?这就如同四百多年前哈姆菜特对着苍穹发出的那声追问:“TOBEOR.NOTTOBE”,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短篇小说,它以内涵的丰富性,主题的多样性拥有永久魅力。 传统观点是:通过路瓦栽夫人借、失、赔项链的遭遇,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确.读书能益智.读书能养性.阅读可以使人及时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体味人生.陶冶性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让人一生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