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读者或听众、观众对会议报道越来越冷淡,有些读者干脆不读此类报道,而我们新闻界却对此表现得不太敏感,依旧我行我素。打开不少报纸,大大小小的会议新闻充斥版面,尤其在头版上,稳稳占据着“上半部分”的位置。这种你看你的、我写我的现象,说明在新闻采编方面,许多地方缺乏市场意识,缺乏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首届“现场短新闻”颁奖大会上,李瑞环同志指出,我们的新闻宣传“要努力做到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同时。使人们感到我们的宣传和蔼可亲,使读者、观众、听众感、到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关心,而不是使人家看见你就讨厌,看见你就跑。现在开展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有利于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是现场短新闻,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表述:用最精炼简洁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形象,来迅速传递一个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或片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3.
广播新闻节目在播出之前,都要先播一个提要,使听众对本次节目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根据提要选择所关心的内容.内容提要,是广播新闻中特有的形式.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因此,如何制作好广播新闻提要,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广播新闻提要与报纸的标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其相同之处在于向听众和读者共同揭示了一篇新闻的主题和大致内容.一则好的标题或提要,会给读者和听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或良好的“第一感觉”,起到吸引大家看或听全文内容的效果.然而,报纸标题的明显特点是可以有肩题、主题、副题等三项组成,虚实结合,甚至以虚带实,诱人耐看.而广播提要则以“实式”提要为多,主要是以精练的“实式”文字向听众告知事实.因为广播吹风而过,不像报纸那样可以反复过目.为此,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扬“长”避“短”,就必须让人一听就明.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要打进读者心坎,收到最佳的宣传效果,不能不认真研究读者心理。“假如我是一个读者”,这句话是深得新闻三昧的口号。我们有不少新闻之所以不受读者欢迎,与那些新闻的作者不懂得读者心理、一厢情愿作灌输有关。随着新闻改革的步步深入,读者心理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了。读者(包括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受新闻的时候,有一些什么共同心理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重视的呢?  相似文献   

5.
新闻事业发展到现代,无论中外,有一个共同特征:更加重视受众。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不同类型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广播记者心目中要有听众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宁吃鲜鱼一口,不食臭鱼一斤,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把报纸、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比作鱼的话,我们的受众,即读者、听众、观众,当然是喜欢“活鱼”了。换言之,要想使我们的新闻受欢迎,  相似文献   

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健康人如果再有一双炯炯有神、水灵灵的大眼睛,就显得格外有精神。一篇小评论,如果有一个准确、明快、新颖、有趣的标题,就会对读者和听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反过来,如果标题枯燥、呆板,或官腔、官调十足,就很难把读者的目光和听众的耳朵吸过来。制作评论标题,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说明式、结论式、对比式、提问式等等,但都要力求贴  相似文献   

8.
唱歌最怕走调。如果唱走了调,听众就会觉得非常刺耳,演唱效果就会很差。写文章也是这样。作者要叙述一件什么事或议论个什么问题,也必须从一个角度叙述或议论下去。如果他在一句话里突然变换角度,又不向读者交代清楚(语法书上叫偷换主语),那也会使读者感到突兀,甚至产生误解。但是,这种语病在报刊上屡见不鲜。 [例一] “魔术明明是假的,可是舞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节目拉近了电台与听众心理上的距离,使听众感到有了一个和自己交流的具体对象,感到可亲、可近,从而在听众中产生一种吸引力。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成立一年多来,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在重庆掀起了一股不小的广播热,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采用了听众喜爱的主持人节目的形式。听众来信写到:“主持人在节目中和我们谈心,为我们服务,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那么,是不是采用了主持人节目的形式就一定能够使听众感到可亲、可近了呢?也不尽然。有的听众曾对我说:“主持人使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媒体如果失去了公信力,可以说一天也办不下去! 公信力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一项事业甚至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核心力,媒体也不例外.如果媒体失去了公信力,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对读者、听众的拥有量.一个不被读者、听众信任和喜欢的媒体,是无法在世界上立住脚的,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如今,商店将顾客视为“上帝”,书刊、报纸等出版部门将读者视为“上帝”,而我们广播工作者则把听众当“上帝”.因为听众对广播节目收听率的高低和对其节目内容满意的程度,是评价广播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有鉴于此,我们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历来十分重视听取听众意见,不断变换节目安排,不断提高广播质量,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要想在一篇三五百字言论稿件中把一个道理讲清说透,借助于比喻往往能事半功倍。比喻如同开门的钥匙,门开了就能登堂入室,文就顺理成章;比喻又似削水果的小刀,用它就能去粗存精,使听众和读者很快看清楚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写作中的人称问题?就是当作者确定了主题、选择了题材以后,开始进入具体的写作过程,他就必须恰当地找到一种叙述的角度或立脚点。这种叙述角度或立脚点,就是文章的人称问题。记载或叙述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经历,总得有个记叙的主体。也就是作者总得用什么人称面对读者,来进行记载和叙述。在一篇文章中,人称必须相对稳定,人称混乱会使文章头绪不清,给读者听众理解文义造成困难。在叙述中,作者以当事人、见证人的身份,讲述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使读者听众能够亲切地感受到,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第一人称常常使用代词“我”或“我们”。如果以客观的立场,讲述他人的事情,称事件的主人公为“他”或“他们”。这种叙述就是第三人称。当作者用“你”或“你们”的称谓去叙述时,就是第  相似文献   

14.
我们在办广播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事:电台开办几年了,我们到底拥有哪些固定的或半固定的听众群,胸中无数;一个节目开办几年了,常常收不到几封听众来信;一则广播播出几个月了,一个咨询电话也没打进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做过多少听众调查和研究呢?我们的节目定位准确吗?我们的广告诉求点打动了消费吗?搞广播,不能对听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而要把调查、了解听众市场作为一项经常  相似文献   

15.
王均珠 《新闻窗》2005,(3):61-61
当今,几乎所有综合性传媒都将卫生保健作为主要栏目之一,都拥有一定的读者、观众或听众。为了满足公众对健康信息的撷取和需求,众多媒介已经将此纳入社会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话题或节目已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怎样使健康栏目中科技专访这一新闻写作形式更好地让读者乐于接受,更快让读者获得最权威的教益,医疗科技专访中权威性和服务性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受众和市场     
“受众”这个概念有可研究之处。在中国的语言文字里,“受”字总给人这样一个印象,似乎接受者并不具有主动权、选择权、否定权,并不具有主人翁的地位和意识。例如,“受压迫”、“受侵略”,都是被动的行为。而在现代化社会里,现代媒体的读者、听众与观众都有十分明确的主动地位。把这些读者、听众与观众归纳起来称之为“受众”,是不是会使他们带上被动色彩呢?但是在没有找到一个更为妥贴的名词之前,我们并不能因这两个字而影响我们的受众研究事业,这是信息反馈的事业,是一种多渠道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没有读者(观众、听众)就没有新闻媒体.我国有12亿人口,其中有9亿在农村.他们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和消费者,也是精神文明的实践者和享受者.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不能忽视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从市场学的观点来看,9亿农村人口既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市场,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宝库.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农村报道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读者(观众、听众)的需求呢?满足读者的政策信息需求,宣传好党的政策从读者(观众、听众)的需求心理分析,他们有政治上的需求、政策上的需求、农副产品销售信息的需求、生产资料价格的需求、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以及文体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而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包括将来推广到农村的因特网.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不能无视描写的作用。 1、描写新闻现场的气氛或景物,使听众如临其境。广播新闻本身具有一听即逝、不留痕迹的特点。如果我们在广播新闻中对新闻现场的气氛或景物适当地进行描绘,就会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吸引力,把听众带入新闻发生的现场,使听众进入角色,产生共鸣。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月12日播出的,《战地新年小景》,对新闻现场的气氛、景物描写十分成功。“1949年的第一个早上在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一个团的前哨阵地,对敌人喊话的喇叭调转头来啦,朝着自己的战友,唱起了轻快的新年歌曲:新鲜新鲜真新鲜,一块儿在地堡战壕里过新年,唱秧歌,说快板.  相似文献   

19.
当你在编写广播稿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听众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作为一个广播工作者,要把工作做好,就要努力去研究广播的特点,研究我们服务的对象——听众。当我们在编写广播稿件的时候,就要注意通俗化、口语化,适合听众的收听。听众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听广播呢?有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前,广播电台大多在直播节目中邀请到嘉宾主待,或与听众交流思想,或普及知识,或答疑解惑。直播节目因为采用讲演式和交谈式,配合热线电话的开通,听众参与性大大增强,所以受到各个年龄、层次听众的喜爱。 这类节目的主持技巧很多,本文只谈对嘉宾形象介绍这个小细节。说它“小”,是因为它一般在节目开始,只是节目开场白中的一个极细小的方面,经常被我们的主持人所忽视。但是,正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