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办学体制单一、办学资源不足和以应试为主的评价机制是阻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原因。要转变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改革学生评价、招生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在即。目前,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教育和考试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热点内容。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不仅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而且打破了"惟分数"的招生模式。与此同时,作为培养"立交桥"的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国家对普通高中未来发展确定的方向,是改变目前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课程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和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针对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办学同质化的现象,国家提出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同质  相似文献   

4.
刘茂祥 《上海教育》2015,(Z1):18-19
普通高中怎样推进学生的生涯教育,建构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生涯发展课程系统,并树立有效的评价导向,成为普通高中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19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同时面向社会公布,这标志着我国新高考方案实施的大幕已经开启。新考试招生制度政策出炉后,普通高中围绕如何应对展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改革举措,同时也为培养大批改革创新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实现从独木桥式的单一通道转向多种升学通道,从高考一种选择和导向变为多次选择和导向,从唯分数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维的综合评价。这些从"一"到"多"的转变给学校提供了创造多种办学特色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也为缓解高考对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压力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6.
马涛 《辽宁教育》2015,(8):29-31
学业水平考试的施行,今后将会逐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新常态,这对于促进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进行制度设计,对于规范  相似文献   

7.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启动了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试点;12月,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公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等4个配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  相似文献   

8.
随着普通高中的发展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及教学内容、方法和考试等各项改革的日益深化,坚持并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以适应和促进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实际,探讨为适应这项改革的需要,改进、调整高中会考的形式与办法。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不久前发布,这是《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两个重要配套政策文件。教育部此次两个《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地区分别出台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在公众中引发持续关注。12月16日至17日,教育部公布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校自主招生和高考加分等配套政策。在考试招生制度推动下,人才培养模式会有何变化?上海师范大学在60周年校庆之际主办"考试招生新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革新"高端座谈会,专家学者围绕改革中的诸多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南宁市在2004年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实际,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制定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阳宗 《甘肃教育》2014,(2):14-15
正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2003年,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制度一经出台,即被赋予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弊端的重任。"探索以统一考试录取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服务,社会有效监督的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机制"是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和高中阶段普及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转变普通高中“升学预备性”教育的陈旧观念,从分层格局走向分类教育,从重点高中制度迈向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新制度,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趋势。作为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考试招生改革无疑有着强大的撬动力。教育管理者似乎在想“给我招生改革的空间,我可以撬动整个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如何设计,制度如何推进,究竟能否达到目的,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试作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4年,随着《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我国掀起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新一轮高考改革并不是在原有高考制度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致力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无疑对我国当前的普通高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南宁市在2004年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实际,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制定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一、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等级评定标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下称《评价方案》)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  相似文献   

16.
高职单招是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的简称,是指经批准的高等学校在当年参加普通高考报名的考生范围内,自主进行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录取名单的一种普通高考招生形式。我省实施高职单招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评价录取方式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单招录取的考生在入学后及毕业后的各项待遇与参加统一考试入学的同层次学生一样,只是入学选拔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教学[2008]4号《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高中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这是高中教育评价的一场革命,高中会考结束了我国高中没有终结性考试的局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高中会考的继承发展,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才能健康推进学业水平考试,完善高中综合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课程》2008,(9):64-64
7月30日,福建省教育厅公布了《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方案着眼建立和完善对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评价制度,并逐步纳入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以及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中学综合评价的统筹,推进综合改革"。这是教育部就普高新课程改革如何与高考衔接下发的第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向多样化和高素质发展,使高校招生的职能从过去单纯的选拔人才发展到人才选拔、培养和选备上来。而现有的高校招生制度主体是统一考试、按分录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进行了自主招生试点、中学校长推荐、多校联考方式等多种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提出高校招生采取"开放两端、多次考试"模式,以多次考试,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等方式进行高校招生改革,逐步实现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