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过程,早已从15世纪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而开始,它凭借资本、商品以及附着在资本和商品上的资本主义政治化观念向以西欧为中心的边缘和外围地区不断扩散,只是到了当代,这种趋势日益明显而已。由此可见,全球化并非单纯的客观历史发展过程,还具有人为营造的主观性,正如鲁洁教授所言,“它总是在一定的价值主体推动下,以某种价值为向度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文化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历史证明,在那些变革人类生存方式、改革世界面貌的种种神奇的力量中,文化自觉是至关重要的。20世纪是人类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的意义更加明显。在风云变幻、思想激荡的全球化过程中,文明的交汇和冲突,世界意义的文化事件的发生,已经极大地拓宽了人类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唤起了人类对文化价值的关注。必须看到,文化发展具有肯定性价值和否定性价值的两重性,在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高扬文化的肯定性价值,克服文化的否定性价值,有赖于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类的理性自觉、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论死刑存废的应然与实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人类刑罚史,刑罚的人道性是人类刑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死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经历了由兴盛到衰亡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对死刑的呼声渐高,很多国家废除了死刑。本文就死刑的价值、废除死刑的基础进行探讨,以从理论上澄清废除死刑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以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对人类价值观念的冲击所产生的浪潮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理智的应对经济全球化,顺应历史潮流,转变对抗性的政治思维,坚持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树立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实践系统中,创新实践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决定创新实践的整体面貌。但是在创新实践主体的界定上,存在着以马克思和熊彼特为代表的两种观点:普遍主体和特殊主体。历史证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社会知识的整体力量,创新实践主体的普遍化成为必然。创新实践主体的不同界定,暗含着不同的价值主体立场和价值取向。创新实践的价值主体和创新实践的主体在历史现实中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当代剩余价值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两种价值取向中,只有后者才能把人类导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6.
人才篇     
世间最宝贵的是人才。历史前进,社会发展,人类无不折射着各个时代、各种类型人才的创造和智慧的光芒。跨进新千年,站在世纪交替之巅,放眼世界,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滚滚而来;知识经济也正向我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丰富的文化影响和全新的当代价值。从丝绸之路形成与发展、文化交流与文明传播展开,探讨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历史文化影响、历史作用与特征,论述丝绸之路在当代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旅游价值,以及构建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倡导"一带一路"思想,在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是一个客观的和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自为的合目的的主体自觉选择过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克服了以往历史观的局限。实现了科学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价值的实现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是一个付出代价和扬弃代价的辩证过程。需要人们权衡利弊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9.
从全球化的产生背景及客观进程来分析全球化进程条件下的价值冲突及人们面临的价值困惑并对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多元价值交融的必然趋势作了客观评述,同时就人们应对未来及追求“人类共主体形态”目标,从人本精神及和谐发展的理念角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资本主义开启了全球化并主导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全球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并成为维护全球治理秩序的重要工具。全球化发展初期,东方学的殖民主义话语体系是欧洲殖民者维护其全球殖民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机制;二战结束后至冷战前后的后殖民时期,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普世价值”取代东方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现资本增殖、谋求世界霸权的意识形态工具。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入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人类走向全球性共同生活阶段。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契合了全球性共同生活对意识形态的新诉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反映全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的意识形态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良好的全球治理秩序、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理念指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越来越呼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但是生态伦理学不仅仅是为了挽救生态危机而产生的,它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始。在这个阶段上,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不断扩大,直至整个自然都可以作为道德主体。自然成为道德主体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要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自然本就是伦理共同体中的一员,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工具理性的盛行,自然被排除在伦理共同体之外。尽管如此,伦理共同体还是在扩大,自然就是其下一个逻辑扩展的对象。同时自然也具有作为道德主体的资格。这种道德主体不同于以往的道德主体,而要以人为其代言人。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是一门从整体评价和规范发展实践的应用伦理学。价值观的冲突是发展伦理学的主题。价值批判是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价值导向是它的根本使命。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产力的价值属性,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据,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原有生产力水平局限的冲突,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完全一致的;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是劳动组合形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并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生产力的到来标示新的劳动者主体、新的劳动工具、新的生产目的已经诞生并逐渐发展壮大,代表知识生产力的崭新劳动组合形式将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品位的探讨和研究,大多关注于城市的硬件建设和管理,或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寻找路径。本文则从电大教育的特点出发,研究其对提升城市品位的特殊价值。具体分析电大教育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宗旨;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城市追求;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为政府规范成人教育市场发挥杠杆作用、为基础教育补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等方面的作用,阐明电大教育在城市品位构建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80年代开始,主体性哲学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一股强大的思潮或思想运动。从广义上把主体性哲学理解为以主客关系式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哲学,是以主体视角观照客体世界的变革哲学。主体性哲学的人学意蕴:一方面,它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塑造现代人;另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对人之生存、人之发展深切关注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潜在课程"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对课程理论的不断完善,潜在课程已日益成为人们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潜在课程在促进人的发展、思想道德的净化、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的稳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并不具有伦理意义 ,它只是人与人伦理关系的表现和中介 ;“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类的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和判断一切行为活动的标准的一种价值观 ,它并不必然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相反 ,由此出发同样可以提出保护环境的任务和责任 ;一个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感觉能力”不是它们是否应享有道德关怀的依据 ,而主要取决于道德主体对他与这些存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为了保护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人类理应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贡献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系统论和发展全过程的理论研究,基于"驱动-规划-运行-反馈-调控"的视角,对城市群众体育环境发展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模块构建,并逐个进行理论探析,为城市群众体育环境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的尊严”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它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在整个宪法中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无论是自由还是人权,若无“人的尊严”之原理,即不被承认。我国宪法上虽无“人的尊严”之规定,但有与其相类似的“人格尊严”的规定。在宪法中无沦是以什么方式确定这一价值,都同样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科技价值的迷失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失误。科技价值的迷失包括环境价值的迷失、价值利益的迷失以及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环境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生存环境的恶化;价值利益的迷失导致畸形的社会发展观;科技应用价值的迷失导致社会发展中的人忧患。重视环境价值,确立综合、全面的社会发展观,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的关系,是我们面对科技价值迷失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