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作业是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可是“减负”以来,在语作业上还存在着科学性不足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并探讨语作业对提高学生语能力关系重大。语作业的布置应从学生身心的健康角度出发,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正确调整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的关系,使学生听说读写看做的能力均衡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语作业科学地布置的新途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语教学的改革,离不开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语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把语课教成语讲解分析课,那是不成功的语课,甚至是失败的语课。  相似文献   

3.
语言品味精妙片段四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钟棵老师说:“语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课首先要上出语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这就告诉我们,真正的语课,应该踏踏实实地回归本,聚焦于语言字本身,凸现语课堂的本色,着力于学生的语言“内力”。  相似文献   

4.
李凤娟 《中学教育》2005,(11):15-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要阅读两三部名,并推荐了《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这些要求足见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教学提出的根本性的要求。它告诉我们,语仅靠课堂上几篇课的学习来提高语素养是不可能的,设置中学生必读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余时间的大量阅读,增强对语课的理解,提高学修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生名阅读的状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在从初一到初三的3年时间里,把新课标推荐的学名全部看完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语教学受传统习惯影响较重,又由于教学大纲对自读课不作授课要求,不少教师偏重讲读课,不注重甚而忽略了自读课。作从语教材的编排上对中学语教材进行解析,强调讲读课和自读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果厚此薄彼则语教材的整体功能难以凸显,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将难以实现。基于此,着力在语教学实践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的语教材,采用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S版《语》,教材中的课,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优秀范,有些更是经过干百年岁月积淀下来的经典名篇。所以,我们语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的教学,认真地教学,让学生明白这些课写什么,怎样写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领略有些范的品格和精髓。[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张敬国 《现代语文》2006,(10):53-54
一、说课,现实需要,理论成立 目前,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得以体现,究其原因。是教师放不开手脚,对学生不放心。总以为不讲得细致一些、透彻一些,学生就不能理解。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教师细致、透彻的讲解养成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养成了学生怕动脑筋的习惯,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成绩,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能力。为弥补这一不足,不少教师施以课后的题海战术。对于这种强化训练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消化,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实在是遗害无穷。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天天地高起来了,而有些中学语课堂的“琅琅书声”却渐渐低下去了。有些语教师只重视对课的分析讲解,不重视引导学生诵读课,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至于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教师对诵读的作用认识不足所致。因此,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二十多年“以提高语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语教学改革中,可以说,魏书生是走在最前列的一位。魏书生的语教学颇具神话色彩,他很少上语课,乃至“教材上的课,我一节课也不讲,全凭学生自学自练”,而且“不留作业,不交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语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徘徊不前。我们基本上每堂语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实践中我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幻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得在课外多读书。”笔颇有同感。  相似文献   

11.
语教师几乎都熟悉吕淑湘先生的一句话:“语课,关键一个活字”。然而职校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得本来看重专业技能、轻视化学习的中职生对语学习提不起兴趣,整个课堂像一潭“死水”,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职校语失去了它本身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应有的教育性,迫切需要我们走出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误区,积极探索新的语教学模式,让语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走近语言美     
语是具有审美特征的,语美主要表现在汉字,音韵,气质,结构,节奏,趣味,意境,情感等方面,利用语言的审美特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可提高学习语的兴趣,正确理解课内涵,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高考、中考中的阅读试题的比分增大,主观题占据主要,这正是高考、中考的导向,因此,广大教师都很重视阅读训练,但往往是老师和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几乎把语课全部用在阅读教学上,而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课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范例,它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凭借,但如果教死抠课本,势必会制约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语教学要做到“三要”,努力让学生学到的课本知识得到延伸,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6.
在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播语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借助语言字的美、课的意境关、人物形象美等美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水平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7.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课程”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课程应植根于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是生活的反映,是理性化、学化、经验化的生活。生活处处是语,语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让语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语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学习借鉴孔子的人格魅力服务于现代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教师可能都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性太强,语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或选修课,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面对如此境况,我们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从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起,将人格魅力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渗透、融合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给学生以震撼和冲击,涤荡学生的心灵,熏陶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和人格的提升,从而达到传道授业之目的。在这一点上,“孔老夫子”已经为我们做出表率,并且被堪称为以人格魅力传道授业的楷模。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作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我认为是喜忧参半。所“喜”,多年来广大语教师、语教育工作在作教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学生的作水平也的确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所“忧”,是那些作课上愁眉苦脸、毫无兴致,中学毕业后连封信甚至连个“便条”都不会写的学生;是那一篇篇、一本本或言之无物,或内容雷同的学生作;是那些日日“泡”在批改作繁重劳作之中的语教师!我觉得作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是当前作教学的主要弊端,我们的作课不是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由教师定出调子制好框子来让学生去“填空内容”。  相似文献   

20.
语教学的“少、慢、差、费”,多年来不断遭到批评却改进不大。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语课上得最多,结果却是“语学得最没底儿”,所以,语教学改革最为迫切。而课堂教学是语教学改革的前沿,课堂教学结构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以说,我们必须提高语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