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翻译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的马丽·斯内尔·霍恩比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研究——综合法》一书后,2006年6月又出版新著《翻译研究的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书中不仅回顾了西方近30年的翻译研究的各个转向,而且对西方各个翻译理论进行了评价和解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国际译界又一次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为安德烈·勒菲弗尔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在研究范式上,勒菲弗尔破除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桎梏,从规约性研究走向描述性研究,展现了翻译研究生动的文化图景。在研究对象上,勒菲弗尔突破了“原作中心”论的束缚,考察译入语文化中的译作及其他“改写”形式,使研究广度得以延伸。在研究重点上,勒菲弗尔挑战了长期以来的等值观念,超越具体翻译过程,彰显了译作在社会张力下的形塑之功。勒菲弗尔由此通达文化翻译之途,推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不断发展,但亦有致研究偏离本位、泛化、忽视文本目的之虞。  相似文献   

4.
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呼唤高质量的翻译,也为21世纪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促成了译学研究范式转换,对文化语境的关注以及对译者主体的彰显给翻译人才培养诸多启示,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陈大维  叶婷 《焦作大学学报》2006,20(4):45-45,56
翻译研究从文本到文化的转向为译学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深化和拓宽了译学的领域。在承认意识形态操控力的同时,我们不能把它的影响绝对化,而抹煞翻译的创造性和超前性。通过“主奴”关系和“我-你”关系两种文化对话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包容并蓄的文化态度更利于文化发展。要促使本土文化从包容和吸收中求得进步,翻译的“关系本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承认。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22,(1):69-73
分析译学研究范式嬗变中存在的极性困境,论述实践转向中极性向间性的转换及间性视域中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已经成为当代译学研究的热点。在分析了“文化转向”为译学研究带来的重大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指出“文化转向”只是翻译研究多元系统中的一个向度,是一种外在性的研究,不能取代语言本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翻译研究的范式和视角的嬗变总是随着社会文化语境中主体文化精神和主流哲学思潮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一始于西方且具有西方文化渊源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浪潮,在我国译学理论研究界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毁誉参半。本文以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在国内的现状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分析了"转向"的时代性特征和学科综合性需求,对"转向"后翻译研究具体的文化视域给予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注释译法是译者对翻译文本进行加注释义的一种特殊语言转换方法,此译法是以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文化范式、语料库传统译学范式为依据进行应用译学研究。通过研究注释译法在国内外期刊上的应用,认为注释译法是一种应用译学研究范式,它将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文化应用研究范式进行有机结合,很大程度上拓宽译学研究的范围,起到催生新的译学领域的作用,有实用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鸿凡  曾薇薇 《海外英语》2011,(10):234-235,243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20世纪西方译学巨匠,他的翻译思想包含了对翻译的意识形态研究、诗学研究及文化研究,融合了操纵学派和文化学派的理论观点,打破了传统的译学研究范畴,推动了翻译理论的发展。该文论述勒菲弗尔不同时期的翻译观点,并指出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涉及"译学""译论""译本"的整合性研究。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生态翻译理论的普遍适应性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笔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以翻译的"适应/选择"为理论依据,分析译者应如何从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文化维转换中实现金融文本的有效转换。从语言维看,译者译词须适应金融用语的语言特点,行文适应金融文体特征;从文化维看,译者应该在文化内涵方面做出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近年来引起了我国读者的关注,相关代表作品陆续被翻译并出版。不同的译学范式为阅读和分析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带来不同的角度。本文借鉴吕俊的译学范式和Thomas 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分析不同范式下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课程研究在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范式的巨大转换。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以文化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艺术评论等新人文科学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是第一个范式转换,而另一个范式转换则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从课程到教师的范式转换,也是作为教育实践之主体的教师视点的转换:重新把握课程与教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的勃兴促使翻译研究中文化意识的觉醒,开辟了除语言之外研究翻译的历史和文化视角。本文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谈起,回顾与介绍了译学研究的历史、翻译文化观的确立及其主要理论,并探讨了文化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启发性意义,最后对翻译文化观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辨证思考,从而证明其为推动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角色被定为"仆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重要的转折--"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我国对翻译家比较有意识的系统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本文回顾了译者角色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要对他们的宝贵的翻译经验和技巧进行整理研究,重视其著作权和其他种种权益,以利于中国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晚清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仅仅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祥云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7-119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原来以规定性、中心性和封闭性为图景的研究思路已受到挑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翻译研究的中西互动性构成了翻译研究的主要现状,在研究翻译研究的现代视野构建的同时,本文将对翻译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