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色。今年2月我省向联合国申报粤剧为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的中学生娱乐方式甚多,他们专注于快餐文化和流行音乐,若要静下心来欣赏一场粤剧,他们会觉得很难受,也理解不了剧情。我曾在高一的粤剧欣赏课上播放经典剧目《帝女花》,有些学生听“诀别”中唱到“将砒霜带泪放落在葡萄上”时,竟忍不住笑起来。随后我又播放了由两位香港歌手演唱的改编版本,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小结时,学生们说,看粤剧是老年人的喜好,在农村里才会有听众,早就是古董了。有些…  相似文献   

2.
粤曲是源于粤剧清唱的粤语系传统曲艺形式,历经“清唱八音班”、卖唱“师娘”、茶座“女伶”及建国后四个发展阶段,形成由曲牌体、梆子腔、二黄腔和歌谣体四大部分组成的音乐体系,有与粤剧同腔同调、与岭南茶楼饮食文化结合、借民间“私伙局”形式流传、随着华人华侨走向世界等特殊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3.
设计背景: 一次音乐课上,我让学生欣赏广东音乐曲艺晚会的资料片段,问了一些相关本土戏曲知识的问题,发现班上的学生竟然一题都答不上。我心里真的一阵揪心的痛,如果我们广州的孩子对我们本土的戏曲音乐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有谁可以传承我们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呢?我深感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肩上的重任。根据音乐新课标中“文化传承价值”、“弘扬民族音乐”这一指导思想,我设计了《查笃撑-粤唱粤好听》这一主题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粤剧的知识,学习吹奏粤剧小曲的音乐,激发学生对本土粤剧音乐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新世纪新时期的本土戏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粤剧是以梆黄声腔为主的本土化的外来剧种,有关粤剧梆黄声腔的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江湖十八本”是寻找粤剧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粤剧“江湖十八本”与陕西的汉调二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汉调二黄实即历史上的皮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古时春节一到,官员们都纷纷忙碌起来。如在清朝,春节前后皇帝要设宴招待他们及其夫人,要赐给?福”字,赐给“岁岁平安”荷包及其他物品,还要请他们看大戏,以示皇帝的恩德。  相似文献   

6.
论央视“开年大戏”对主导文化的建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年大戏”这一文化形式对主导文化的建构具有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体现在传播渠道、播出方式、演绎内容这三个环节中,在中央电视台这个权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上,以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为媒介,以历史剧形式播出。三者在“开年大戏”中有机统一、相互作用,揭示出当前主导文化建构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曾艳 《教育导刊》2007,(3):39-42
设计意图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广州的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许多人可能忘记了那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西关大屋、地道的小食和我们广东的艺术——粤剧。然而,在一个清朗的早晨,班上有一个小男生突然兴奋地对我说:“曾老师,我昨天跟爷爷上剧院看粤剧了!我看到那个将军拿着一把大刀,好威风!”随即一群孩子都凑热闹地围在我的身边热烈地讨论着:“我也在电视上看过粤剧!”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以“三个代表”为行动指南,演好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西部新文化和为西部地区人民谋利益三部大戏。  相似文献   

9.
“连宋大陆行”这场“大戏”已在全球关注中落下帷幕。其间主客双方在不同场台留下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题词仍在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他们运用的各具匠心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品味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思想学说纷至沓来的“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对西方文化要“选择得当”。其理论依据是:其一,由于民族性所在,西方的文化未必皆适合中国;其二,他们认为“提倡新文化者”在输入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误区——迷信、盲从欧化,有“偏”和“隘”的倾向;其三,西方文化的构成是广博、复杂、良莠并存的。要“选择得当”,前提是对西方文化有广博的了解、深入的研究、精确的判断,并且遵循一定的标准,如“真”、“精华”、“相互发明”、“补吾所缺”、“救吾之弊”等。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这些主张是比较理性和可资借鉴的,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却常常背离了理论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沿淮乡村大戏开演前,一阵锣鼓、号子、箫、笛子、喇叭以及悠悠扬扬的电子琴声,使场上的气氛骤然热烈起来。如此一番惊天动地的“轰炸”,演戏的人才袅袅娜娜旋上场来。他们一般动作轻盈、简约。也有身材粗拙而显得生硬、造作的;然而,正是他们跷腿踢脚的矫揉,才引来阵阵欢声笑语。他们的演技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广州的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许多人可能忘记了那些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西关大屋、地道的小食和我们广东的艺术——粤剧。然而,在一个清朗的早晨,班上有一个小男生突然兴奋地对我说:“曾老师,我昨天跟爷爷上剧院看粤剧了!我看到那个将军拿着一把大刀,好威风!”随即一群孩子都凑热闹地围在我的身边热烈地讨论着:“我也在电视上看过粤剧!”“我爷  相似文献   

13.
<正>懵懂走上粤剧之路“有哪位小朋友愿意学粤剧?”一天,广州青少年宫粤剧班的老师到西关培正小学招生。话音刚落,这群一年级的小朋友“哗”的一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看见别人都举手了,懵懂的小思琪也举起了手。用粤语念一首《春晓》,再唱一段儿歌,最后踢腿弯腰测试柔韧性,过了这几关刘思琪就算考进粤剧班了。那时,刘思琪还不知道粤剧是何物。当时刘思琪正利用周末学电子琴,粤剧班刚好开在相同的时间,如果要学粤剧就要放弃电子琴。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儒家文化哲学视野中,“象”是圣人文化创制的“理想型式”,是一切文化创造的原型。在物质文化上,他们提出了“观象制器”说;在制度文化上,礼乐文化制度的发生皆取法于“象”;在精神文化领域,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以完成精神文化的创造,儒家“六经”都是“象”的意义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15.
劳哲 《教育导刊》2003,(11):61-62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帝女花带泪上香,……”一杯香茗,一把葵扇,一曲粤韵,曾令多少广州人迷醉。新教材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何不借此机会让学生们多了解近在身边的广东粤剧呢?可是……“那是老人家喜欢的东西,我们不‘感冒’。”“粤剧很无聊,让人听得直打呵欠。我还是喜欢流行曲!”当我询问起孩子们对粤剧的了解时,得到的竟是这些让人心酸的答案。是啊,何止是学生,在这个流行曲、摇滚乐盛行的年代里,老一辈人口中反复哼念的曲调同样也不能引起我一丝的共鸣。粤剧要失传了,就仿如东巴文字一般将化为历史…  相似文献   

16.
"粤剧"并非广东所独有的戏剧,而是粤方言的使用地区都有流传的一种戏剧种类。广西的"南派粤剧"近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创新,在保持剧目传统内容核心部分的同时,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以"大戏"的规模改编和设计剧目。《玉碎宫倾此恨绵绵》即为这类大型粤剧中的翘楚,其戏剧矛盾冲突激烈紧张,但又繁而不乱,良好的场面调度配以崭新的服装款式和舞美设计,具有极佳的舞台效果,其思想性能够直达人性深处的幽微。以《玉碎宫倾此恨绵绵》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探讨其作为"南派粤剧"中代表,如何展示出历史改编剧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连宋大陆行”这场“大戏”已在全球关注中落下帷幕。其间主客双方在不同场合留下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题词仍在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他们运用的各具匠心的方法也值得我们品味和借鉴。一、引用法。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在赠给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画作上的题词是“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这两句诗出自唐司马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 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陈良宇引用“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表达相隔之久和相见不易,抒发对“故人”的真挚热忱的欢迎之情。选用诗句与当前情境暗合,恰到好处。二、化用法。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夜游黄浦江后,欣然题词:“滚滚黄浦南流水,浪花造  相似文献   

18.
胡爱武 《学苑教育》2023,(12):62-63+66
按照“学讲方式”的要求,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导演”,让学生来做课堂这部大戏的“主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质疑拓展等环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给他们一个平台、一点空间、一个机会、一次微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而非严师。  相似文献   

19.
《今日教育》2006,(9S):4-5
今天,除了将教师看作“奉献”“牺牲”“文化传承”等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典范之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我们已经有了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当我们把教师从神龛上请下来,去除那些强加干他们身上的神性色彩,赋予他们更多“人”的内涵之后,我们所看到的,便是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优秀从业者所相通的积极意义——对事业的用心,对信念的执着,对实现生命价值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八十余年了,检讨“五四”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新儒家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一方面,他们对“五四”思想启蒙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新文化运动有功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另一方面,他们对“新青年”学者盲从西方的激烈反传统态度和唯科学主义思潮表示强烈的不满,具有否定“五四”的倾向。他们在反省“五四”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化的方案,充满着哲学的睿智,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