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精神激励的加强与落实是提高激励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我们通常说,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做好各项工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实际上人的潜能是很大的,通常人的能力发挥只是全部能力的一部分,大量的、潜在的能  相似文献   

2.
一、激励的心理依据“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在需要或外部刺激下,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人们对物质或精神的渴求,为实施激励提供了心理依据。人类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管人的行为怎样千差万  相似文献   

3.
论成教管理的全面激励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将“激励”一词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系统,激励至少包含这样一些因素:一是人,即激励主体与客体。也就是说何人激励和激励何人,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总是管理者激励被管理者。然而,这可能是现实激励生气不足的原因之一。二是时空,即激励过程与相应环境,也就是说激励始于何处?终于何方?激励有无层次之分,主次之别?这也许是现实激励激而无“励”的原因之二。三是方式或手段。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统一是学校现行激励策略。由于它具有甚浓的辨证意味,很少人对它产生疑惑。然而不深入特定情况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变化性以及这二者并不能完全统摄所有激励手段的实际。那么,这种策略就有失去内容变成空洞口号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余平 《中学物理》2012,(12):23-24
1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很大潜力,在工作中,一个人通常只要发挥出20~30%的能力就足以应付.但是,当他的动机处于被激励的状态下,他的能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这就是说,人们通常的工作水平和激励下的工作水平相差3~4倍之多.可见人的动机强度对人的行为结果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人的动力是行为学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人的动力有三种:一是精神,二是物质,三是信息。体育教师如何重视这些动力,使之为教学服务,将对激励学生上好体育课乃至整个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第一,重视精神动力精神动力取决于学生在思想、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得到...  相似文献   

6.
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人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人的行为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到的激励程度或水平.它主要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其他形式的激励.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管理,较多地依靠行政手段,缺乏考虑广大教师的心理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策略.所谓激励,是指通过一定手段,使个体对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抱积极的肯定态度,从而形成相应的动机,并在具体活动中表现出来.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管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工作绩效主要取决于人自身的能力和激励两大因素,这里可以用下述公式表示:绩效=能力×激励.而人的能力是比较稳定的,在短时期内不易改变的因素,因此,激励状况就成为直接影响人的工作绩效的活动因素.可见,激励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方面,在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方面是重要的管理手段.目前,在高校中也采用激励策略,但激励机制不甚完善,缺乏力度,显得疲软.主要表现在:第一,激励手段单一化.注重表扬激励,忽视奖罚批评激励;注重“精神”激励,较少采用物质激励等.第二,激励手段无序化,缺乏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激励制度.第三,激励过程中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收入与投入不相当及不同的投入与基本相同的收入方面.那么,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励策略对广大教师进行高效率、低内耗的管理呢?这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重要的课题.本文拟对这一实际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以期具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需要的特点及其激励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工作状态和业绩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的质量和高校职能的发挥.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的需要通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性、高度的发展性、强烈的选择性和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性等特点.高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需要的特点,积极采取目标导向、满足需要、精神激励和管理保障等策略,有效而全面地激励教师,促进教师和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管理中激励方法的辩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用公式表示即: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管理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属稳定因素,而工作积极性是不稳定因素,据此,工作绩效的公式,可推出结论: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又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为了提高激励水平,必须研究激励方法.激励可分为“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作为高校就要全面辩证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提高激励水平,做好教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其个人能力和激励因素。在学校,激励机制是否对教职工产生影响,取决于机制是否能满足教职工的需要。其中,精神激励是十分重要的,它通过满足教职工的自尊、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较好地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目标激励。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人  相似文献   

11.
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精神激励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激励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1、荣誉式激励。根据职工个人或所在集体在日常工作、竞赛活动或重点项目中的表现情况,评选出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颁发锦旗、证书,予以宣传和表扬。2、前景式激励。职工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思想上、学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从而拥有  相似文献   

12.
王宏富 《考试周刊》2011,(72):169-170
激励是指激发人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外部刺激的影响下,行为者获得每种内部的推动力,始终保持一个进取、愉快的状态。教育教学中的激励,我理解为借助物质和精神刺激因素,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智力和体力的潜能的过程。西方组织行为学提出了"绩效=f(能力、激励)"的公式,说明了工作绩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开发课程,包括中小学课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内涵开发,创建中小学课程"一核三维"目标,开发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专门课程;二是要围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核心目标"实施课程,包括创设激励创新的教育环境,采用激励创新的教与学方式,形成激发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以“文”化人要凝练精神文化,以学校精神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创业文化,以浙商精神锤炼学生创业能力;融合校企文化,以创业精神涵养学生职业素养;繁荣社团文化,以时代精神引领学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所谓"激励",顾名思义,"激"就是使劲,使人的感情调动起来的意思,"励"即劝勉、励志、奖励的意思.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从教育心理学来说,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激励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能力薄弱、管理职能失效导致的人力资源流失及发展滞后的有效途径之一。1.丰富激励机制的手段。(1)精神和物质激励法。首先,物质奖励依旧是激励的重要方式。依照教师的工作量和绩效考核,给予合理公正的经济奖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其次,精神奖励是高层次需求在激励机制中的体现。精神奖励方式有荣誉授予、遣派进修、通报  相似文献   

17.
激励的技巧     
课堂激励,是教师运用语言或情感唤发学生精神与智慧的一种教学手段。人的意志努力与智慧潜力,在通常情况下都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只有通过激励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所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与人格发展,是否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激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精神激励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内激励形式,其对人的整个行为有教育性、激励性、调节性和增力性的作用。因此,精神激励在学生管理中是强有力的激励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激励的主要内容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它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进入高三以后,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重,需要心灵的抚慰和持续的精神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激励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将发挥80%~90%。我校长期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和研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让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拥有自信和对成功的向往,以良好的心态走向高考,获取成功。我们的激励措施是: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鼓励表扬、拓展延伸,点拨引导,激励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强化家校、社会配合,课内外结合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