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毛泽东的“一字师”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趁着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机会,汇报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并就对他尤其喜爱的《七律·长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浪”字含义相同,认为这样重复不妥。因为这是历来诗家所忌讳的,所以他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以避免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句的用字重复的现象。这样一改,“水拍”的“水”字,虽然与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  相似文献   

2.
邵建新 《教书育人》2005,(11):60-61
毛泽东的“一字师” 1952年元旦,原在东北大学任教,后调任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罗元贞写信给毛泽东,趁着向毛泽东祝贺新年的机会,汇报了自己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体会,并就对他尤其喜爱的《七律&;#183;长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首诗颈联“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浪”字,与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最富有艺术性的,它讲究节奏、平仄、韵律,特别注重炼字。一般地说,写诗最忌讳重复用语,常常在语言的推敲上下功夫。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颈联,初稿是“金沙浪拍悬崖暖”,后来改作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其中“浪”改为“水”,是为了避免和上句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重复;“悬”改为“云”,诗意更  相似文献   

4.
现在能够见到的毛泽东诗词有60余首。在这些诗词里面,有一个字毛泽东用得很频繁,这就是“飞”字。据统计,有18首诗词中的19句用到了“飞”字。就这些“飞”字而言,毛泽东用得字字恰切传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沁园春·长沙》结尾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同学少年,朝气蓬勃,游泳击起的浪花,竟能够阻遏飞舟!这是怎样的一种豪迈啊!因为有了这个“飞”字,也就将这种豪迈衬  相似文献   

5.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6.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7.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8.
集腋成裘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前两句写现在,用“旧”字、“荒”字,反衬出“新”字;第三句提出“西江月”,第四句提出“吴王宫”,用“今”字、“曾”字,便有无限感慨之意。)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10.
贵刊1991年第三期登载了《省级行政区七字歌应修改》,改后的内容是: 两湖两广两河山, 四江二宁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台新海福吉安。我认为第三、四句还应进一步修改。因为第三句的“西”、“四”二字和第四句的“内”字让人看了后,不能一目了然。第三句的“西”应改为“藏”、  相似文献   

11.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从对仗讲,古体诗可有可无。但本诗的“高者”与“下者”两句本身对偶,成工对。从语法分析可以看出,“长”和“沉”相对应,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第二,从平仄格式讲,古体诗比较自由。但本诗的上述两句构成七言工对,平仄虽不工稳,但有平仄。一般说来,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不一定要求“分明”,但其工对的出句与对句的第五个字则平仄要求一般必须严格,此处的对句的第五个字“沉”是平声,则其出句的第五个字“长”必须为仄声,因而“长”就当读zh(?)ng(掌)。第三,从表达需要上讲,上述两句着重描“(?)茅”的结果,照应前文的“风  相似文献   

12.
旺峡》(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这样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以”字课本无注,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相应的义项,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避而不讲。那么,这个“以”字究竟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3.
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的“了”字笔者一直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抑或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怀疑它是一个多余的字,是从表意的角度说的,“小乔初嫁了”,“了”字完全是一个多余的字,没有它不仅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反而更精当。怀疑它是一个当属下句的别的什么字,是从句读即“念奴娇”这个词牌的断句格式的角度说的。因为最常见的“念奴娇”句读格式,后段第二句为四字,第三句为五字,而这首词则刚好相反。如果这个“了”是个多余的字,全词只有九十九字,与“念奴娇”又叫“百字令”的体…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插图选入了毛泽东手迹《沁园春·长沙》,这幅手迹最后一句写为:“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课文中最后一句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教科书中这幅手迹与课文有“向”与“到”一字之差。这是为何呢?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所作,1957年1月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96页选编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课文后思考·练习中的第3小题是这样问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原是“金沙浪拍悬崖暖”。你能体会出诗人为什么这样改吗?  相似文献   

16.
命题形式2004年的命题形式有下列6种:●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一是要求直接分析所提供的关键字词,如浙江题要求分析“玉阶空伫立”中的“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要求找出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如福建题要考生在“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二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三是比较同一句诗在两种版本中出现的不同的字的优劣,如湖北题要求就“潮平两岸失”中的“失”与另一版本中的“阔”进行比较。●赏析诗句。如湖南题要求赏析《听邻家吹笙》绝句中的第4句“疑有碧桃千树花”;广西题要赏析《鹧鸪天》的最后两句“天涯岂是无归…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出师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全文共用二十三个“以”字,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句的“以”字怎样讲解?有些参考书解释为介词“为”,我们认为此解不尽妥当,宜解释为动词“认为(以为)”。首先,从词语的组合结构看,“以”作动词“认为”讲,充当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构成一个否定型的谓语格式,“不”字否定动词“以”字,否  相似文献   

18.
(一)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中魏学洢的《核舟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文中注释对这句中的“盖”字未作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篇课文的译文中也没有与“盖”字相对应的译文。可能是认为“盖”字是发语词,在此无实在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岳洲主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四册《塞翁失马》有句:“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其中遽”字课本注道:“遽,就。”高中语文第三册《察今》有句:“其又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其中“遽”字课本注道:“岂遽,难道就……,遽,就。”以上二句中“遽”字课本均注为“就”,课本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洪静渊同志对苏轼词“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两句的校刊和断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小乔初嫁了”中的‘了’字是下一小句开头‘正’字的错写和误植“(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2期),认为原文应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