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璐凡 《兰台世界》2014,(1):153-154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人们对于郑卫之声都有不同的评价.本文介绍了郑卫之声的内涵,梳理了人们对郑卫之声的不同评价,从郑国的社会现实的视角对郑卫之声的生成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时间效率,如何快速、直观地把电视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单位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让节目的节奏富于变化,最终使观众得到良好的视听感受,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不同同期声的交互使用就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对观众造成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同期声是指在电视片拍摄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果声等。它不仅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记者对新闻事件所具有的情感。作为事实一部分的…  相似文献   

3.
我在《苏东坡与陶渊明的无弦琴》一文中,阐明了苏武继承发展了古琴与隐逸有着密切关系的方面,把陶渊明无弦琴的境界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本文想着重阐明苏东坡对古琴与雅俗之乐的看法。琴被儒家视为“圣庙之乐”而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重视。在白居易和欧阳修的诗文里有一些根据儒教思想视古琴为王化之乐、雅正乐器的代表的视点o。他们严格地把古琴与“郑卫之声”——琵琶、古筝等俗乐区别开来。这种思想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普遍信仰。苏武的诗文里也找得到受欧阳修影响的痕迹:“见见儿女语,思想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此退…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资源的不同评价方法,并对一些重要的评价项目做了总结。文章的最后部分还概括了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电视作为当今世界的第一传媒,其影响力和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心理学认为,眼和耳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两个最重要的器官。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电视正是适应了人们的这种生理特点,因此,它能够最生动、最直接地带给人们信息和心理感受,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人们心理因素的变化也就对电视的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受众的心理主要包括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大多数公众所共有的心理,而个体心理因不同个人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层次等因素而不同。在电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变化将直接影…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声画关系是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这两年以来,《现代传播》等刊物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文章,但就目前情况看,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仍然相当大,“商榷之声”仍不绝于耳,这种长期争论未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讨论中我们在方法与思路上的重大缺陷。在此笔者想就争论本身作一次反思,间或谈一些自己对声画关系的思考。一、概念用语模糊所指能指错位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概念的模糊,将导致思维与对象的们离。在声画关系的讨论中,我们就恰恰出于表述己见的需要,让现行概念负载了过多的非本质…  相似文献   

7.
陈澜 《声屏世界》2006,(10):59-59
在越来越多的电视散文作品中,同期声成为其声音的主体构成。大量同期声的运用,使以叙述为主体的电视散文呈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本文主要谈谈同期声在电视散文作品中的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散文的感染力。在电视散文作品中,运用同期声能增强电视散文作品的现场感和感染力,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并能弥补画面的形象不足。在抒情写意的片中,同期声的运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作为电视散文的拍摄文本和所对应的画面由于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它们在交流中,很容易产生音画对位的单一模式。而在这种电视声画对位的模式中引入未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从民众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的视角提出政府信息公开效果的评价方法,丰富情报学在政府信息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过程]选取教育、住房、医疗等12个民生相关领域的生活事件,通过不同角度的查询语句模拟人们对上述事件的信息需求。定义匹配率、可见度、覆盖率以及查询平均有效网页数等指标来衡量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符合人们需求的情况。结合检索系统和人工筛选共同判断哪些网页符合人们的信息需求。采用全国35个城市政府网站的227万网页数据进行评价实验,评价指标兼顾对内容层面的相关性和评价可操作性的考虑。[结果/结论]本文将信息公开视为政府向民众提供的一种信息服务,根据公开内容所能满足的民众信息需求定义评价指标,衡量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并通过对35个城市政府网站进行不同维度的指标计算得到评价结果,检验了该方法在政府信息公开实际效果评价上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魏劲松 《新闻前哨》2005,(11):62-63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时间效率,如何快速、直观地把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单位时间获取更大的信息量,让节目的节奏富于变化,跳跃感强,最终使观众得到良好的视听感受,是节目制作所努力追求的。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恰恰满足了这种需要,不同同期声的交互使用就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造成对观众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带来的美感,都使其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电视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为比较成熟的声画传播技术,而作为其中主产品之一的电视新闻则更因它完美的真实再现性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然而,由于电视的直接受体是人体最为重要的感觉器官,因而以往对电视新闻的评价大多局限在定性方面,而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拍摄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效果声等。不同同期声的交互运用可使节目节奏富有变化,对观众造成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2.
“本车无人售票,请主动投币,上车后请往里走,由后门下车……”这一声声清脆悦耳的电子报站声,已越来越多的响彻在公交、电车线路上。无人售票车的实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也更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你是否知道,在四十多年前申城街头也曾出现过无人售票公交车,现在重读这段历史,重温那个年代围绕无人售票车发生的故事,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相似文献   

13.
立体声技术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声源作立体声拾声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发现它除了涉及电声学、音乐声学领域以外,尤其与心理声学关系密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人们对声音方位感知的机理,以及几个声音的相位、强度关系与听音主观评价的连系。  相似文献   

14.
丁沾沾 《文化遗产》2017,(2):109-120
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军声"是明代驻军形成的粤语方言岛。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法,调查了连南瑶族自治县"军声"的语言活力和使用者的语言态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指出连南"军声"无疑是一种濒危方言,且不同村落濒危程度不同。文章最后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语言认同感、使用人口比例三个方面分析了连南"军声"濒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尽管任何一种新闻媒介都可为人们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架起桥梁,但每种新闻媒介却有着不同的个性,从而在传播特定的新闻事实中表现出各自的长处和弱点。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声画结合使其有别于其它新闻媒介。它以变化着的图像和流动着的音响交融出现,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而电视新闻依赖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特性决定了可视性成为其突出特性。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报道与报纸、广播新闻报道形式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电视新闻报道"声画并茂"的纪实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注重时间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电视报道各种手段满足受众"纪实性"的需求,如何快速、直观地把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单位时间获得更大的信息量,让节目的节奏富于变化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同期声的有效运用则很好地满足了受众的这种需求,一段恰当的同期声在给观众提供更多信息量的同时,不仅可以增强电视新闻中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还形成了对观众视听感受的强烈冲击。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同期声的价值和作用,合理的运用同期声,有利于映射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反映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利于提高电视新闻创作的水平,更大程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一、纸的发明及纸写本书的发展纸的出现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给纸下有不同的定义.要求对下列三个定义作全面的领会. 1、《说文解字》对纸的解释为:“纸,絮、??也,从系、氏声.”絮,就是坏的丝绵,??,是水中击絮.意即纸是在水中漂丝绵  相似文献   

18.
电视走进人们的生活其历史虽然不长,但它以声画字一体的形式无所不能地向人们传递着大干世界的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指记者在现场的解说、新闻人物的谈话、录制画面时同时录下的现场的各种声音。它与视觉画面、解说、字幕构成电视新闻的主要元素,然而,长期以来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处于辅助、从属甚至是点缀的地位(新闻节目太长时它往往成为删除的首要对象)。人们认为,没有画面不成其为电视新闻,没有解说词无法明确地表述记者的主观意图。但没有同期声仍然可以清晰地再现新闻事件,尤其是现场声,更未能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为画面服务,声音从属于画面的观念一直制约着电视新闻的发展。在新闻实践中不少新闻记者还没有录现场声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10,(5):23-23
人们在春节期间的媒体接触情况,与平时相比有何不同?他们对今年春节期间媒体的一些重头戏又是怎样评价的?本刊做了一个小型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