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2.
对于近代中国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家辜鸿铭的一个最大的误解,是把他当成顽固的守旧主义者。这种误解的产生,在我看来,正在于只被辜鸿铭的部分偏激的怪论所迷惑,而没有把他的全部著述联系起来作通盘的考察;没有把具有世界眼光的辜鸿铭的思想置入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潮流和社会变化的大格局中来作系统的分析;没有把辜鸿铭的思想与他所批评的对手的思想联系起来作综合的解剖,或者说没有在把辜鸿铭的言论与他所针对的言行的相联系中来阐释辜鸿铭的思想——抽去了辜鸿铭批评的对立面,辜鸿铭的言论遂无所针对,它的“怪”就格外显眼地凸现了出来。 事实上,辜鸿铭早年长期在  相似文献   

3.
卢红霞 《兰台世界》2012,(22):12-13
辜鸿铭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的一位名士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他精通9国语言,获得了国外的13个博士学位。然而他所生活的年代(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的是民族兴亡的大问题,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就会诞生特殊的人群,辜鸿铭就是其中之一。辜鸿铭老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特别崇尚中华文化,并斥责过西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辜鸿铭的名字又浮出历史的地表。人们对这个文化怪杰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背后还有90年代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抬头的作用。不管怎么说,辜鸿铭在清末民初是一个有趣的人物。我对他基本的文化立场,如服膺古圣贤经训、尤笃信孔孟之学、以为中国唯君王专制最合国情等,持坚决的否定的态度。但对于辜鸿铭本人的嬉  相似文献   

5.
在下属眼中,他是个精力充沛,创意无限,不爱绕圈子的领导;在同行眼中,他是做事执着,头脑灵活,不那么山东的掌门人;在观众眼中,他做的频道富有活力与创造力;在我眼中,他还是果断随和、敢于创新、精于营销的媒体人。郭振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在任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7.
2012年5月,滑稽大师杨华生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愣了半天,心中的懊悔像潮水一样涌上来.那年,我本来有机会为他写一本传的,《滑稽大师杨华生评传》,某出版社请的我.我也跟杨老聊过几次,彼此甚是投缘.可是因为出版社的缘故,写书的事最终搁浅.我记得那天把杨老的一包资料还给他时,他眼中的失望.他说你不写了吗?我说不是我不写,是出版社没落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故意强调了那是出版社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是台湾电影大师侯孝贤2005年的作品。这位60岁的老人,透过三个年代的爱情故事,用胶片缓缓地叙说近百年来台湾的岁月变迁。一如他的经典电影《悲情城市》,《最好的时光》依然是静水流深,不动声色。而在那一幅幅淡然的表情和画面里头,分明有着让人欲哭无泪的辛酸、温馨和感动。显然,在这个60岁的老人眼中,  相似文献   

9.
周怡  李帅 《国际新闻界》2012,(3):109-114
近期发现辜鸿铭与英租威海卫最高行政长官、汉学家骆克哈特部分英文信札(1884-1921),涉及到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以及未曾刊发的原始稿件,包括辜鸿铭与在华外文报刊的复杂关系以及有关新闻当事人的涉外案件,骆克哈特在当中扮演了推荐人与调停人的角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投往《字林西报》的《辜鸿铭六十寿辰讲演》中文底稿中,记载了辜鸿铭的生日,可以更正目前学界的不同说法。这些信札第一次面世,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师的意义何在大师之所以被称为大师,并不是因为他留给我们多少有形的作品,而是在于他开启了我们重新看待周围事物的另一扇门。毕加索就是这样的大师,他对艺术的影响力从20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很多学者把毕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的中国图书市场,“国学类”读物继续走热。从先秦诸子、汉唐佛典、宋元理学等“国学元典”,到王国维、鲁迅、辜鸿铭等“国学大师”的著作,从企业管理的国学“智慧”到莘莘学子的成才励志,甚至营养秘方、长寿之道,目不暇给之余,  相似文献   

12.
作为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承认,他的妻子,比他高明。她才是真正的悬念大师,虽然作品只有一个。所有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看起来都和别人一样平凡。希区柯克也一样,22岁的时候,还做着电影剪辑的工作。不过也是在那一年,他遇到了阿尔玛,从此改写了人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客观介绍了辜鸿铭围绕翻译工作的一生,总结了其翻译的基本思想,并对辜鸿铭翻译作品中的部分代表作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严复、辜鸿铭、林纾,同是近代福建籍的译坛泰斗,并称福建三杰。三位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严复长于译介西方思想文化名著,林纾以译著外国小说噪誉文坛,辜鸿铭则因英译国学经典而享誉海外。严复、林纾醉心西学,致力于西学东渐,辜鸿铭西学造  相似文献   

15.
大师的邪念     
气功大师一早起来就有点坐卧不宁。他知道,是自己的寿限到了。但气功大师不知道自己有怎样一个死法。这样也好,他想。同时决定把生命的这最后一天留给自己,不见任何人。气功大师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他要对自己的一生作一番必要的梳理。梳理的结果,大师对自己的一生基本满意,无甚遗憾。  相似文献   

16.
近日觅得顾随的女儿、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新著《女儿眼中的父亲:顾随大师》一书,兴味盎然地读完,一种崇敬感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升腾而起。  相似文献   

17.
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他们用什么来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师”头衔?“大师”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比同时代的人活得长,就称呼他为大师,也不能因为他和更有名的人打过架,混了个脸熟,就给他“大师”称号。大师不同于常人之处,  相似文献   

18.
叶新  林曦 《中国出版》2012,(9):51-55
说起中国人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成功,不免提起的三个人就是辜鸿铭、林语堂、蒋彝。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他们笔下的英文,全没中国味;他们笔下的中国味,却全是英文。"其中,林语堂的著述最多,成就最大。本文希望在简  相似文献   

19.
雄斌 《出版参考》2005,(26):31-32
前不久去世的辜振甫,其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姑父是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两岸关系史上,辜振甫是一位重要人物.许多人对"汪辜会谈"耳熟能详,对辜振甫其人则了解甚少.本文对他的情况有较多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去世的辜振甫,其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姑父是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两岸关系史上,辜振甫是一位重要人物。许多人对“汪辜会谈”耳热能详,对辜振甫其人则了解甚少。本文对他的情况有较多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