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柳宗元的史传不仅有文学价值,还具备史学价值。柳宗元的史传具有史料学价值,其史传记载正史未载或忽略的内容,可补正史之阙。柳宗元的史传亦可印证中唐史学的发展状况,柳宗元的史传蕴含着浓厚的史学批评意识,涉及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以及如何看待历史事实以及历史变化动因等重要问题。柳宗元的历史文学成就也很显著,在史事整理上,他坚持实录理念,在史事的选取和整理做到言简意赅;在叙事艺术上,运用语言、神态、细节、对比等文学手法塑造传主形象,人物塑造风格朴素自然。  相似文献   

2.
陈寿《三国志》史学编撰的实录精神毋庸置疑,但曲笔之处也不容忽视。其历史记载失真有隐讳、虚构、夸张和附会的表现形式,政治立场、情感因素、史书承袭等原因均造成记载的失真。对于历史记载的失真,我们不能完全以今天的标准,而应站在他们的立场和角度进行判断和选择,这样才能得出较为严谨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于世人叙之甚多的有关曾国藩由“理学”——“经世”——“洋务”的演变史事不想再涉猎其间,不敢再妄加赘述;现仅拣世人叙之甚少的有关曾国藩重视史学、重视“史学鉴戒”作用的史事,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学术中,史家从很早以来就享有崇高的地位。历史上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史学,都把史学作为资治的龟镜,治乱的药石,即重视“以史为鉴。”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史的文化,史学是历代王朝医治战争创伤的“甘草剂”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灵丹妙药;史学是统治阶级安邦定国的日用大全和统治经验的百科全书;史学是最高统治集团管理方法的必修课和制胜强敌的教科书;史学又是热心于功名利禄的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跻身仕途的敲门砖;史学还是历代统治者作为现实借鉴和施政方针的主要依据;等等,等等。一言以蔽之:当唯物史观在我国确立之前,依据古代人们的认识高度,认为史学的最大作用就是“鉴戒”,因而十分重视“以史为鉴”。因此,历史上许多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从前代得失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屡见不鲜。史书上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表明了新起的商朝是以夏代的兴亡作为一面镜子的!所谓“不可不鉴于有夏,  相似文献   

4.
钱大昕的历史编纂学思想王记录在史学领域,钱大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但对历代正史进行了精密考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他还通过考订阐发了自己的史学思想,“他的史学理论与方法,散见于他对具体史事考订的文字中”。①本文先从分散的资料中爬梳整理出钱氏历史编...  相似文献   

5.
史事评论指对历史事件发表的评论,以求借古鉴今,在史学研究领域最具实际应用价值。然而,自古及今,关于史事评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识极不统一,影响了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与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史事评论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史事评论的类型与分布情况,回顾了历史上人们对史事评论的认识,分析了人们对史事评论认识不统一的原因,指出史事评论的特点、价值以及澄清其概念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相似文献   

7.
南越王赵佗是在岭南实行封建割据,建国称王的第一人.《史记·南越尉佗列传》是记录此史事的最早记载.因而,它是我们研究南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材料.余积年有志于南越国史之探索,仅就管窥之见,对此列传略作笺证.  相似文献   

8.
<正>考证是传统史学基本方法,主要有考订古书和考证史事,目的是通过对已发生的史实、与之相关的史料进行考察和证明,以求得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或事实依据。在历史课堂,以史事考证为脉络落实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在挖掘考证史料中达成价值引领。笔者以《东汉的兴衰》一课为例,通过考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故事为主线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9.
历史名人轶事汇编,实际上是汇集"正史"之外各类野史笔记、稗乘杂史中有关历史人物事迹的著作物。它作为中国史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汉代起,在志书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以来,存世者多达数千种。如何对待这批历史文献,历代学者褒贬参半,争论不休。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其有补正史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之内容,活泼历史撰述之形式等重要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史学的传统之一是“通古今之变”,意思是研究和学习历史要贯通古今人事的因果变化。朱汉国教授认为“贯通的意识”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史学品格之一。[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也蕴含了对历史贯通意识的要求。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给出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2]新课标的这条教学建议与培养史学贯通意识在理念上是契合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家有关历史学功用的论述,一般集中于“求用”和“求真”两个方面。“求用”指政治借鉴,教育民众;“求真”即探究史实真相,揭示历史规律。现实社会中运用历史规律,因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规律往往与现实不符,“求用”功用面临困境。以过去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因时空差异,无法全面揭示真相,“求真”功用饱受质疑。因此,考察历史学的功用应脱离具体的实用层面,转向探究其超现实价值——“历史思维”和“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2.
《红旗谱》是红色经典三红一创的首先之作,作者反复强调小说讲述的故事与人物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对比史料和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小说对平淡的真实历史进行了传奇叙述,而这些艺术虚构最后却取代历史本身而重新被认定为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取代历史真实而升级为新的历史真实,这生动地反应了红色经典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带给历史学的挑战首先反映在史学理论的层面.它反对传统“历史真实“的概念,认为“客观存在的“只能是一种理论假设,检验历史真实的标准只能是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政治和伦理要求.福柯和德里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学家.传统史学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之下,产生了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学、环境史学、新文化史等等历史研究新视角,同时就不同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促成了历史学与社会学、文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进而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不同要素彼此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反思,顾颉刚提出“不立一真,唯穷流变”的历史研究理念。对“立一真”这一治史思路的批判构成了顾颉刚史学的基本特征和逻辑出发点。顾颉刚史学思想中的四个重要内容:中国上古史学说大多为有意造伪、研究古史的故事化取向、历史演进的研究方法、化史实研究为思想史研究,都和“不立一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王飞  张宝昆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6):471-474,482
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由于对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关系认识模糊和处理不当,以及二者关系本身固有的矛盾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等教育史研究的深入与拓展。辩证地客观地看待、处理二者的关系,坚持历史真理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原则是高等教育史研究方法新的突破点,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价值中立”原则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原为解决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面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价值中立”原则引介到我国学术界,首先在社会学领域引起广泛讨论.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之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其实“价值中立”原则减少主观判断、排斥价值渗入的追求不利于史学“求真”目标的实现,也束缚了史学致用功能的彰显.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研究不应忽视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念,没有主观参与和价值渗入,历史真实很难呈现,也无法理解.历史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史学著作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历史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如若一味强调“价值中立”,轻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甚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既难以彰显史学致用的功能,也不利于坚持历史研究求真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引入具有客观主义趋向的“价值中立”原则将面临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实性是历史的根本属性,也是历史解释的根本纪律性。历史研究者身处一定社会意识及政治因素中,使得历史解释不可避免地带上时代印记,从而在历史结论与历史真实之间,构建起一个适应时代的解释体系。历史解释随时代主题转换作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却给了一些不求甚解者篡改历史结论的机会。他们在割裂史料和缺乏严密论证的情况下,依据假设,甚至猜想,强行推导出某种选择性结论,进而实现其特定价值观念的传递。但不顾历史真实的任何妄断和猜想,因缺少了材料和学理的支撑,便难免滑向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简要勾勒汉字词与汉语词的同异关系,然后着重揭示日文的汉字词分别来源于汉语的不同时代。汉字词所反映的的历史层次性,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小写的历史"。《大国之魂》发掘被湮没的历史片段,《毛泽东以后的岁月》为时代节点留下珍贵的记忆,《青春驿站》让平凡人群的生活进入人们的视界。这些作品不是历史文本,却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历史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20.
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是以审慎严谨的治史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完成这部作品的。在作注的过程中,重视史料文献的搜集,有着多问阙疑的态度,尊重历史史实,力求揭示历史真相,最终使得《世说新语注》成为一部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史学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