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余晓 《体育世界》2009,(6):22-23
通过分析黄潇潇参加第15届多哈亚运会女子400米栏决赛的录像,得出全程跑动的技术指标,并搜集整理黄潇潇参加雅典奥运会和世锦赛等国际比赛的数据,分析黄潇潇的全程栏间节奏特点,并与世界级优秀女子400m栏选手比较,从中找出她的差距和不足。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分析优秀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存在的问题,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张爽全程速度节奏波动过大,影响其竞赛成绩的进一步提升;邢爱华全程速度节奏较合理,但最大速度能力制约了其竞技表现;王北星具有较强的速度控制能力,但其起动加速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全程速度节奏的合理分配及两次比赛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缺一不可;入一弯内道和出二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的加速节奏。  相似文献   

3.
跨栏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根据自身和参赛项目的特点合理安排比赛战术,将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为了探讨我国女子400米栏运动员与世界优秀水平运动员参赛战术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差距,我们对中外优秀女子400米栏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从而找出了影响我国运动员水平发挥和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所在。研究发现我国女子400米栏运动员在比赛中全程节奏和比赛战术的运用方面存在加速过早、速度和速度耐力储备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赛节奏不合理主要是由栏问跑步长步频的不稳定引起的,据此提出了我们的改进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足球比赛节奏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世界足球诸强对比赛节奏十分重视,他们既善于掌握节奏,也会运用节奏,我国足球五次冲击世界杯赛失败,虽有多种原因,但对节奏问题认识不足,平时训练不重视,实战中不善于或不会掌握节奏是个要害问题,本对比赛节奏的作用、概念和节奏感的培养进行探讨,意在引起各级球队对比赛节奏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分析了我国短跑项目训练中尚且存在的理念与实践上的问题。分析认为,在训练理念上,我国田径训练缺少明确的训练理念作指导,对该方面训练的系统性认识不足,高水平训练的个性化趋势不突出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认为在训练实践上,比赛与训练的关系尚需理顺,需要弄清全程跑的节奏,以保持运动员个人特有节奏,使其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跨栏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根据白身和参赛项目的特点合理妥徘比赛战术,将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 为了探讨我国女干拢0米栏运动员与世界优秀水平运动员参赛战术的侍点及其之问的差距,我们对中外优秀女千 水00米栏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兰处理,从而找出了影响我国运动员水平发挥和进一步提高的夫键 所在.研究发现我国女子岑00米栏运动员在比赛中全程节奏和儿孬战术的运用方“面序在加诧江旱、速度和痤度耐力 俺各不足的问题,其中比磊节奏下合理主要是由栏问跑步 长和步频的下稳定引起的。据此提出了我们的改进意见及 球伙-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际学术界对生物节奏理论的研究结果各异;运动成绩是否与生物节奏有关的问题也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探讨。本文采用现场观测和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一般水平和世界优秀田径选手的比赛成绩与当日的生物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是:生物节奏对田径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优秀速滑运动员500m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我国两名优秀男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于凤桐滑跑内道时速度节奏控制较为合理,第一弯道和第二弯道滑跑充分利用弯道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了加速,但滑跑外道时在两个弯道表现较差。安伟江外道滑跑除第三直道降速较为明显外,其它段落滑跑较为合理,但内道滑跑时第一弯道未能实现应有加速,影响了整个全程的速度节奏分配;(2)最大速度能力、速度耐力和两次滑跑的稳定性对获取优异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从本次比赛两次滑跑来看两名运动员稳定性较差;(3)弯道是节奏控制的关键区域,运动员应适当控制入弯道和出弯道速度节奏,充分利用弯道的力学优势合理加速。当速度节奏控制符合场地力学原理时运动成绩一般表现较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各种泳姿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以及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所扮演的角色。方法:国内和国际各三场比赛中94名运动员的分段成绩和比赛用时百分比用于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性别(男、女)和游泳能力水平(1-3名和4-8名)对各泳姿比赛用时百分比的影响,另外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确定哪种泳姿(分段成绩)对比赛成绩的影响。结果:国内和国际比赛中运动员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前1/4赛程,在比赛中间阶段速度明显下降,最后1/4阶段再全力冲刺的比赛节奏。获得奖牌者的仰泳成绩相关系数最高(r>0.730),4-8名运动员则是自由泳成绩(r>0.620)。国内和国际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在蛙泳阶段的比赛用时百分明显高于女子(P=0.005,P=0.006),但在自由泳阶段较低(P=0.034,P=0.005)。结论:不论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国内和国际比赛中200m个人混合泳运动员的节奏策略均为抛物线型。其中男子运动员更倾向于积极加速的节奏策略,而女子则青睐于消极的节奏策略。在国内外比赛中,1-3名和4-8名分别与仰泳、自由泳成绩强相关。在专项训练中,应该考虑性别和游泳能力水平的差异尤其在仰泳和自由泳泳姿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特征以快速提高我国该项目的运动成绩;方法:以荷兰短距离世锦赛比赛数据为基础,通过归纳总结和对比分析,研究女子内外道速度节奏特征。结果:女子外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第一直道快速加速,第一弯道稳定增速,第二直道缓慢增速后维持高速滑行,第二弯道大幅降速后维持原速滑行,第三直道调整后努力维持速度滑行;女子内道的全程速度节奏特征是:前100 m快速加速,112 m分段降低加速节奏,第一弯道保持速度稳定增长;出第一弯道后速度增长放慢,然后在入第二弯道前匀速前进;第二弯道仍然保持较稳定的速度节奏,出第二弯道后主动降速缓冲,然后努力维持高速滑行至终点;突出的最大速度能力和较好前100 m成绩是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础,但良好的全程速度节奏分配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中摄像测量的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他在握竿高度、助跑速度等方面已接近世界优秀选手;目前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助跑最后阶段的节奏不够积极,起跳时起跳腿蹬伸不够充分,起跳点的位置相对靠前,在起跳时撑竿仍有明显弯曲,起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较大。如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他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激光测速法、影像拍摄与运动学解析和对比分析法对杨泉不同训练和比赛阶段持竿助跑的速度特征进行监测,分析助跑速度特点,研究有利于发挥杨泉个人最好技术水平的助跑速度模式。研究发现突出的持竿助跑速度能力是杨泉个人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也是未来创造更高水平运动成绩的保证。要稳定、有效地发挥杨泉的助跑速度特长,相应地要提高其他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与助跑速度相匹配的专项起跳能力,提高完成空中动作的水平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理统计法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100m跑的各分段步频、步长等运动学指标进行评析,研究表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100m跑中长时间保持高速的途径是依靠自己的步长,而不是努力提高步频来保持;全程跑的加速节奏对全程的成绩有较大的影响;在各分段步长与步频对跑速的贡献具有显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排球比赛节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奏是排球比赛的灵魂,是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综合体现和心理调节的具体反映。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中技术、战术的灵活运用,不仅要求队员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还需要教练员和运动员从临场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适时地采用恰当的手段和策略,巧妙地控制比赛速度来掌握比赛节奏的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从技、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训练方面,应加强对运动员节奏意识的训练和教练员节奏谋略的培养,以适应当今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收集黄庚的比赛技术参数,从最快运动速度,助跑最后10m 的分段速度即节奏和快速起跳的能力三大方面与鲍威尔等世界级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黄庚除最快运动速度明显差于对方外,助跑最后10m 的分段速度由于受最快运动速度的影响也均低于鲍威尔等,且节奏正好与他们相反,呈减速趋势即后5m 的分段速度低于前5m 的分段速度。另外,由于助跑速度利用率偏高,起跳垂直速度所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也少于对方,而出现垂直速度,腾起角度的差距,最终导致跳远成绩低于对方0-52m 以上的结果。找出黄庚在技术上存在的差距,将有利于他今后有针对性地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6.
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与运动成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l10m栏运动员速度、时间参数的统计处理与分析。表明最大栏间速度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具有发挥速度快,加速能力强的特点:栏间速度变化均匀,节奏平稳是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一个显著特点;从分段时间看,影响成绩的关键区域是第2和第3跑段。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世界优秀女子500m速滑运动员全程速度节奏问题,以个案研究法,对2008年荷兰短距离世锦赛两名优秀女子运动员比赛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李相花入第一弯道速度较快,利用弯道加速能力一般,珍妮沃夫有意控制入第一弯道速度,弯道中加速较大,入弯道速度节奏可能是影响弯道加速能力的重要因素;(2)两次滑跑的稳定性是最终决胜的关键性因素,珍妮沃夫两次滑跑成绩稳定性优于李相花;(3)两名运动员保持高速滑行的距离较长,且全程滑跑速度平稳无过大波动起伏;(4)虽然在个别环节速度节奏存在差异,但两名运动员全程速度曲线的总体趋势较一致,表明优秀运动员的速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一拼到底"的滑跑策略可能不是一种最佳选择,适当控制进弯道速度和出弯道后稍作调整再进行直道加速,可能更有利于创造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