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前有两个秀才赴京赶考,途中遇雨,跑到一座“文庙”暂避。一个见庙门上首写着“文庙”二字,便念道:“文朝”。另一个端详了一会儿说:“这哪里是‘文朝’,[注]明明写的是‘丈庙’嘛!恰逢一个化斋的和尚路过,两人便请他论断是非。和尚听了一笑,随口念出四句打油诗来,对两个认错字的秀才进行了嘲讽:  相似文献   

2.
迈下出租车,一座崭新、漂亮而又雄伟壮丽的五层大楼映入眼帘,面向太阳的正门上写“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八个大字,更是金碧辉煌,金光灿烂,揭示了它的职能和定位。  相似文献   

3.
文章要尽量写得短些,当年鲁迅、毛主席都这样主张;如今搞四化、改革开放,时间宝贵,更有必要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章.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穷书生到集上卖鸡,在背后墙上写了一行大字:“此地有雄鸡出售”.过来一个人说:不在此地还在别的地方卖吗?书生觉得有理,把“此地”两字擦掉了.又过  相似文献   

4.
打扫卫生     
新房子装修得很漂亮,可老公和儿子都不注意卫生,我讲过好几次都不见效。于是我在房门上写了8个大字:“打扫卫生,人人有责。”谁知到了晚上,前面的那个“人”字添了一横,变成“打扫卫生,大人有  相似文献   

5.
我过去是个文盲,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姓的三横一竖那个“王”字都写不上,别说写稿子了.打从—九五○年起.我们新胜乡一开始扫盲,我就积极参加学习.有了点文化,可也不多.心里捉摸着怎样把学来的用上,就是不敢写.团支书战汗庭到县里开会,报社和他说,要大力发动青年写稿, 战支书就来动员我.我说:不行!我连啥叫文章都不懂,那能写稿呢!说话好说,一写就很别扭,啥字都有,写这字忘那字,蹩了满脑袋汗也  相似文献   

6.
我刚才在这个留言本上添了一行字:“一个民族,如果连诗也撒谎,这个民族注定要灭亡。”写这一行字,我心里很沉重。我是个诗人,我一辈子写诗。假如我写的诗,回过头来讲我自己写的诗,也还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句子,所以我要求这句话首先是对我个人的一个鞭策!  相似文献   

7.
《新华日报》1989年10月20日第三版上,刊登了叶首卫拍的一张照片,标题冠以“我除外!”三个字,其寓意之深刻,容量之广泛,用题之精当,令人赞叹。照片构图极其简单:背景上,象是一堵墙壁,也许是一块标语牌,占据着整个画面,“严禁烟火”几个大字赫然醒目,一位男士嘴里叼着刚点燃的香烟,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写“严禁烟火”的最后一个“火”字。那“火”上的人字还未完工,黑体字的一撇正在作最后着墨,一捺还没有描墨,“火”上面的双翅刚打了个框子。这时照相机的镜头正好把画面上写字者嘴  相似文献   

8.
读者之声     
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贵刊对我学习新闻业务帮助很大,稿件采用率在省市级新闻单位成倍增长. 美中不足的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有时看到铅字倒立,横卧错位,甚至遗漏现象.倒如1989年第八期上第26页左上角头一行最后一个“点”字,就放倒了.第34页专栏刊头西下面的一行大字就漏了个“谈”字,结果就成了“当好通讯员浅”的半截  相似文献   

9.
自1984年至今,我共荣获了26个好新闻证书。其中中央级4个、省级9个、地级13个。这些获奖新闻90%以上每篇字数不足600字。从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短字能出好文章”。可实践也告诉我们,写稿难,写短稿更难,不拿出拍电报的劲头,文章是写不短的。回忆起这些年我写短稿的体会,可归纳为“敢写善写、约束写”几个字。一要敢写。特别是对我这近20年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11.
我是1972年起在部队学习报道工作的。1997年转业到民政局工作后,先后被山东省民政厅和青岛市民政局评为“优秀宣传员”和“优秀信息员”,并出版两本文集。回顾二十八年来写稿的过程,我牢记一个“勤”字,坚持以勤补拙,不断战胜自我,坚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首先,思想上要勤,乐于思索。  写稿子,人称“爬格子”,单单一个“爬”字,非常形象地道出了写稿人的艰辛。经常写稿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脑子常常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思想一刻也不能停止高速运转,思想上要乐于思索。要做到乐于思索,首先要注意克服惰性。…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0月21日,四川某工人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刊出一篇近800字的消息,黑体大字的标题为:《是中巴打人,还是报道失实?》这则消息的导语是这样写的:“10月4日,成都某报报道的中巴车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事件……”读罢标题和导语,读者疑窦顿生:“中巴”和“中巴车”,岂能“打人”和“殴打62岁的老太婆致重伤””直到看完这篇消息,才知道其真相:原来是中巴车随车“检票员与乘客因放置行李而引起纠纷……”  相似文献   

14.
寻找一字之师车仑10个年头了。寻找一字之师的心情愈来愈强,于今更烈。那是1986年,我写了一篇题为《“老山东”又想起了豆面饼》的小稿,试投到人民日报,不久便在该报的《今日谈》上发表了。标题上去掉了一个“又”字。初看不怎么得劲,细一琢磨,感到编辑这一字...  相似文献   

15.
购买善良     
傍晚时分,他带着儿子步行回家。远远地就看到小区门前围了许多人。 走近了,才发现是两个女人在吵架。一个推着三轮车,车上放着一只大铜壶,上面写着“龙子羹”3个大字。另一个女人站在一个卖豆腐脑的小摊前,又着腰。  相似文献   

16.
说来也奇,忙忙碌碌当了大半辈子记者,直到老了做了教书先生,旁观者清,这才大抵上弄明白写稿要想到读者是怎么一回事儿。例如,读了9月6日河南日报头版,该报记者、通讯员写的《京九铁路黄河大桥动工》消息,全文约480字,却怎么也找不到这条铁路的起、终点到底在哪儿。这“京”字还好对付,一般还不至于糊里糊涂猜到南京去;而“九”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就费劲了。找来同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读了新华社就此而发的通稿,这才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这条铁路要直达九龙。如此说来,在“九”字后边括上一个“龙”字,读者对这个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还有,消息中对于这条大干线要穿过的省、市和重要  相似文献   

17.
姬乃甫是新华社的一位资深记者,自诩“老记”。祖籍陕西米脂县,其父是位读书人,并写得一笔好字。姬乃甫从6岁开始练字至19岁,一日不落,无论走到哪里,笔墨都随身带着。历代名贴他都学,但主攻碑帖。上大学及其参加工作后,因学习和工作忙,很少写字。“文革”后,由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要签名留言,他的书法才华漏了底。此后,不时有人请他写字。也是不想使工作分心,有人要字,他就写两个大字来应酬,图省图快。久之,形成了他多数只写三两个大字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我们公司成立宣传科,让我去当宣传科长。说是科长,其实就我这个“光杆司令”。23年的军人生活使我养成了服从命令的习惯。虽然脱掉军装已有10年之久,但在对待工作调动上,仍然没说过一个“不”字。我因家贫,入伍前没有上过学,在部队靠自学搞了个中专。凭经验写个总结,作个工作计划还可以,写新闻则是一窍不通。不通也得写,任务压在身上没有办法。前两年我是按照写总结的路子写新闻的,一篇稿一  相似文献   

19.
名作家贾平凹到济宁签名售书,我知道他写得一手好字,便诚邀他留点墨宝。平凹君推辞不下,眯起双眼,思考良久,用浓重的陕西口音说道,“那就写句老话吧”。他用目光测量了一下宣纸,提笔簌簌写了“读书有福”四个黑生生的大字,然后微微端量一番,搁笔悠然抽起烟来。在场的朋友皆为平凹君风骨奇伟的墨宝鼓掌,我却良久陷人沉思。  相似文献   

20.
来函照登     
硕良兄:刚刚收到贵刊1998年第六期,看到拙作《编注例话(四)》:《〈读徐铸成回忆录〉》,就不能不向你写这封信了:错得太多、太厉害了。下面,我按照拙文中的序号提出来:三、徐先生原稿将“阎典史”写为“严典史”,我以为这是同音笔误,径直改了就是。我写了“可迳改”。整理异体字,现在“迳”都作“径”了。我随手写了个不规范的字,当然是我的过失,贵刊却没有改用“径”字,而印成“可迄改”,不成话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