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词别是一家”的词体观念是对词这一艺术形式本体特征的理论概括,它强调词体作为一个独立、有机的整体以与诗、相区别,包含了对这一艺术形式各个层面和构成要素的分析和要求。在李清照《词论》中,这一观念为:声诗并:阐述词体的本体特征;评论作家:强调词体的艺术规范;主情致:揭示词体的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2.
从字源学上考察,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词体艺术提供了一种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它把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层面,表达着词体艺术创作者主体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终极状态。宋代的词体艺术,以其对词人情性本体意识的高扬而彰显出自身绝对自由的无功利性艺术品质。因此,"境界"说从时空终极状态角度为以宋词为代表的词体艺术之无穷艺术魅力提供了重要注脚。  相似文献   

3.
词用题序是词体叙事功能的体现。苏轼词一半以上有题序,是对词叙事功能的极大开拓。具体表现为:一、题序引导词之抒情,使词整体上具有了叙事性,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二、小序以散文式叙事引导词的诗意叙事,相互配合,体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这在词体发展中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以诗为词"的创新观念指导下,对词体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开拓,创作了大量的集句词、回文词、臆括词,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水平,体现出其创作艺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以“境界”说和“体演进论”的基本观点来审视两宋词,形成他重视五代、北宋词而轻视、基本上否定南宋词的艺术偏见。从总体上看,尽管两宋均届词体发展的辉煌时代,但是词在北宋,由小令向长调演变,艺术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典范;而南宋词在吸收北宋词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人化、典雅化,风格趋向多元化,词境更深邃,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从两宋词的词作数量、代表作家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词史提供“新的东西”等方面综合考察.南宋词高于北宋词。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李之仪善于学习苏轼豪旷俊逸之意气及苏门“以诗人词”的创作意识,并将“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及清婉的创作艺术一并融入词中,呈现出多重意蕴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词体体性的认识首先通过对《花间集》的体认得来,并伴随着词学的发展而逐渐具体和清晰。晚唐五代,《花间集》成为艳词理论的代言,北宋词体观在极大程度上是从《花间》词中概括出来的,强调词体应具备儿女之情与柔婉之风的独特格调,并从中总结和确立了“词为艳科”的观念,明人则明确地把言情视为词体最基本的艺术特质,清人在普遍肯定词之言情的前提和基础上,开始以《风》、《骚》之义来规范词体体性的情感内蕴,并且肯定了词绮靡艳丽、哀怨悱恻、情深语艳、雅艳相资等迥异于诗歌的外在体貌。  相似文献   

8.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9.
词体特征论     
本文主要从词“别是一家”,词言情,词优美,词的要眇宜修之美等几个层面,梳理性地阐述了词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辨析了词与诗、曲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0.
“屯田家法”是柳永慢词的基本创作路径。柳永以词为本位,吸纳并整合赋体文学的异质艺术因子。他以赋笔入词,词中多用铺叙、对句和领字,确立了慢词的新体式,开创了宋词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在宋代便称为“易安体”,名词人辛弃疾与侯Tian均有“效易安体”之作。易安体是李清照实践其“别是一家”词论的辉煌成果。易安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谐的音律、柔中寓刚的风格、尽而不尽的韵味,而成为词家当行本色的典范。其词以不同流俗的美学特色,为中华审美化作出了非同寻常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 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 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 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 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 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一、温词的意象群 温庭筠是晚唐一位诗人,生活放荡, 薄行无检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 词"(《旧唐书》),日常出没于青楼楚馆之 中。因而,其词以描写妇女生活为主,开 晚唐柳词风之先河。自此时,其词笔也转  相似文献   

13.
李国峰 《陕西教育》2005,(2):41-41,23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陈廷焯词学思想的偏颇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焯在探求词中本原问题上,存在着诗学精神的本初理念和词体艺术的本性观念之间的矛盾,他论词要“洞悉本原,直揭三昧”,看似揭示了词体的本质特性,而实际上只是在寻觅传统诗教的艺术精神,这种矛盾使得陈廷焯词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偏颇性和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以文为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等,其目的是对抗诗歌格律所表现出的程式化而采取的一种诗体革新手段。诗词虽属不同文体,后来之辛弃疾、陈雏崧等人的“以文为词”就是受到了“以文为诗”的启发,将散文之字法、句法、议论、叙事、文气等引入词体创作之中。这样不仅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提高了词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雅”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层面。宋词的雅化,拓宽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体同诗体一样充实着雅的内质。通过对北宋词内容和艺术上的雅化及其原因的探讨,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宋词的特征和艺术演变的轨迹,从而更好地领会宋词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无适而不可”的艺术精神指引下 ,提出了诗词同源、同质的主张。他以诗衡词 ,并且在具体创作中以诗入词 ,从而提高了词的品调 ,使之成为具备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的文人抒情诗体。苏轼扭转了柳永以来的俗词之弊 ,引导了整个词坛风格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词兴于唐,随着词体的形成,唱和词也应运而生。唱和词是中国古代词史中的独特景象。对唱和词进行整体研究,考察其产生渊源、演进脉络以及各时期的题材和艺术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从词体发展入手,通过柳词和周词的对比,阐述周邦彦“以赋为词”的艺术创新,即周词“铺陈”特点表现为:环形的结构特点;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特点;浑厚典重,多有“余蕴”的特点。说明只有艺术上的创新,才是艺术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关健所在。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创造性在词中开辟了新的语言方式,借鉴古文辞赋手法融入词的创作之中,丰富和发展了词体的艺术手法,成功开创了词史上"以文为词"的艺术领域。通过具体作品探析辛词对古文辞赋手法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稼轩在借鉴辞赋的设问形式,运用辞赋主客问答模式,融汇辞赋章法句法,化用经史典故,前人诗词成句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