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色,笔者以为,这个说法应成为新课改语文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色。即教师这一主导运用自己的教学能力把握教学的主线,并在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得以积极地发挥。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散说"散文"     
散文之"散",历来被看作是"形",即结构与行文的特色,所谓"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神不散",是个共识。但"神"又是什么?内容?思想?气韵? 我总觉得散文这东西,难以条分缕析。非得将一篇文章吞进肚里,整体地咂摸它的味道才行。犹如吃饺子,您不能单挑皮儿吃,那  相似文献   

4.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6.
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笔者认为高效数学课堂也应像一篇散文一样,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线索。数学中的形散,是指变化数学知识的外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如变化叙述的  相似文献   

8.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9.
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两个核心,即“形”和“神”。探索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为散文教学提供指导,能助力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讨论从形到神的散文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1.
正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神"是指散文要表现的中心。正因为散文具有这一特点,所以学生在阅读散文,理解散文时觉得比较费劲,在做与散文相关的练习题时也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渎懂散文呢?笔者认为阅读散文时,应顾及全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感受完美的艺术形象,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简言之就是要学会领悟散文的主旨。一般情况下,散文阅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散文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范围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中心不散,内涵不散。"语言"是散文的"魂",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融入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想象、比较去细细琢磨和品味这些语言,进而发现散文之美,体验散文之情。  相似文献   

13.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任何体裁的文章时都要揭示作者的思路,散文尤其是这样。这是由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的这种“散”与“不散”的辩证统一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明确:某篇散文“不散”的立意是怎样通过貌似零散的材料得到表现的。这个“怎样”就是作者的构思,就是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因人而异的。散文其“形散”的特点更决定了每篇散文都各有其独特的思路。因此,备课时教师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形散神不散”论断产生、发展、演变进行了回顾分析,既指出了论断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理论的概括局限性和束缚性。结论是“形散神不散”作为散文特点和本质的这一论断应该抛弃。  相似文献   

16.
散文教学正如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的形怎样做才能聚拢来,不散的神如何把握才能真正领会于胸,确实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教会学生应一直把散文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学习,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心灵的触动,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培养其情感的良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受益!现就散文的教学方法,在此谈几点拙见,以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一) 散文,是诗,篇幅小而容量大,文采斐然而又耐人寻味;散文,是歌,叙事娓娓道来,议论慷慨其辞,抒情或似清泉琤琮,或似沧海横流;散文,是画,或旁征博引而不乱,或探幽入微而不晦,似信手拈来而跌宕有姿、顺理成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不散”中的“形散”指出了一般散文的外部特征,而“神不散”说的是散文有着使“散”的材料得以成文的灵魂。透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正是散文教学得以成功的关键! 试看杨朔的《海市》。作者一落笔便极尽描绘了蓬来仙境的缥渺,海市蜃楼的虚无,似为闲笔。之后,作者又坐上船去寻找那不可捉模的海市,更是异想天开。但正是从这引人入胜的异想  相似文献   

18.
散文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要很好地完成它,困难是相当大的。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显著的文体特点,即所谓的“形散神聚”。在散文教学中,往往由于难以理解“形”和“神”的关系,学生在接受了老师深入细致的分析后,仍觉所知寥寥。中学六年,学了上百篇散文,到头来只记住了一句套话: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种令人痛心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相似文献   

19.
<正>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有时候,什么一好,就成唯  相似文献   

20.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学这一类文章呢 ?   首先抓住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从教法上看,抓住"形散神聚"是散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就能提挈起对全文的选材、组材、立意、表现手法,甚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全面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抓住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是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纲。   散文的"形散"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