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廖洁 《班主任》2000,(8):14-15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班主任,抽空学习学习《论语》,对人格的升华及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我抓时间学习了《论语》,我很受启发。我认为,要成为优秀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3.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拜读《论语》,探索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肖紫薇 《新教师》2023,(9):86-87
<正>提起《论语》,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朗朗上口却又富含哲理的语句。我也常常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挂在嘴边,但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内容。于是,在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时,我选择了《论语》,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想借此深入了解一下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6.
刘正旭 《江苏教育》2023,(19):84-86
<正>《论语》中描绘的一幅教育图景让我“种草”至今——“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为绘就心目中的教育图景而努力。工作十年之后,我走上了行政管理的岗位。我的视野从一个班级扩大到一个年级、一所学校,关注的对象从学生扩大到师生,工作的范围从办公室的服务岗位到教务处的业务指导岗位,再到学校条线管理的领导岗位。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次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收获成长。  相似文献   

7.
守望宁静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恰好寒假到了,上小学的孩子假期也较长,多少有些“闲心”,我就跟儿子商量:“假期一起背《论语》好不好?”小家伙勉强同意每天背一条。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包括“仁爱”思想、“安人”思想、“修己”思想、礼仪思想,这些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文章以《论语》中的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对《论语》管理思想进行深刻解读的基础上,探讨《论语》管理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改进和提升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特别通行证     
读书节活动的动员大会上,校长许诺:“如果有同学在我面前完整地背出《论语》,我就请他吃饭,然后去市中心书城挑一本书,我付钱!”三天后,在校门口,几位同学终于“逮住”了出差回来的校长。他们二话不说,排练好似地站在校长面前一个接着一个把《论语》背得一字不漏。校长笑了,想不到这么快就有学生能背出深奥难懂的《论语》,正准备带领学生去兑现诺言。其中一位同学先开了口:“校长,一餐饭吃完就没有了,一本书也会很快看完,两者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您可不可以奖励我们每人一张特别通行证啊?”校长刚明白怎么回事,听完又糊涂了。原来学校为了方便…  相似文献   

10.
鸦彬 《今日教育》2007,(7S):43-43
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认真地研读孔子的《论语》,读后让我生出许多的思考。如第十三篇《子路》中有这样一段:“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我觉得这句话对提高我们校长的领导力。实施学校的柔性管理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2.
“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友”,几年前,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就与中华经典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读着晦涩难懂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我也曾苦恼过,当我懂得了“有  相似文献   

13.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式教学之我见张乐群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是教育史上最早的话题,它源于《论语》中孔子的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记篇名)朱熹在《四...  相似文献   

15.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领导力,不仅在于用命令和制度去管理的威力,还在于校长自身行动的影响力。下面,笔者仅就校长的影响力谈几点做法。一是“学中做,做中学”,影响教师的学习习惯。为了让读书成为校园时尚,我在全校范围内发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倡议,并且承诺自己率先垂范,请教师监督。  相似文献   

16.
近日 ,省市报刊、电台、网络、各大新闻媒体连续报导了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课的消息 ,在社会各界引起较大的反响。作为《国学》课的执教者 ,我感慨颇多 ,在教课实践中得到一些体会。一、我是怎样教《国学》课的(一 )备课1、精读《论语》以求甚解孔子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我就是报着“学而不厌”的态度进行学习的 ,跑书店、到图书馆、上网 ,查阅了多种版本的《论语》 ,看注释、对释文 ,力求对每句话的理解准确无误。学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时 ,对“三人行”的理解 ,我查了多种资料。《论语解读》中注 ,“三人 ,一人为自己 ,二…  相似文献   

17.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于丹成为“现象”,又是在讲读《论语》心得中“红”起来的,从事儒学研究的我,自然不能不加以关注。我刚刚拿到《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时,  相似文献   

19.
《论语》的简约美分两个方面:一、《论语》的人物语言具有格言美,而且这种格言美与西方的格言美不同,它具有雍容和顺的风格。二、《论语》还具有“一词传神”的叙述美。《论语》简约美的成因与当时的崇古风气有关;其次,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为学原则和人格风度影响《论语》文风;《论语》的极强烈的格言美还应与孔门弟子精心选材,追求精品的编纂意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看了百家讲坛中北师大于丹教授关于《论语》心得:《理想之道》,带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和启迪。她那“在今天看起来,最重要的不在于我们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尚,而在于眼前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往往我们不缺乏宏图伟志,但是我们缺乏到达那个志愿之前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那条切实的道路”的论述,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耳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