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大藏书家黄丕烈,被誉为藏书界“五百年来第一人”.古往今来的藏书家中,能做到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者,首推黄丕烈.他一生收藏了近200部宋版书和上千种元、明刻本以及大量的古抄本,其藏书之精,至今没有一个私人藏书家可以与他相媲美.  相似文献   

2.
黄丕烈是清代乾嘉时期苏州的著名藏书家,所藏皆为善本,同时他还刻书、校书、赏鉴书,并写作了大量极具价值的题跋。姚伯岳撰写的《黄丕烈评传》是第一部完整地反映传主一生事迹与思想面貌的人物传记,不仅全面地写出了这位藏书家在藏书以及在版本、校雠、目录学等领域的创造性成就,同时更刻画出他对于古书如魔似痴的心灵世界,让人对这位传统文化的赤诚护卫者、传承者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3.
说“佞宋”     
贾卫民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2-54
古代文化人多有名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大藏书家黄丕烈(1763—1825)迷恋宋版书,自号“佞宋主人”。据说他对宋版的痴迷到了“夺饮食男女之欲”的程度,曾先后购得北宋本和南宋本的《陶诗》,名其居曰“陶陶居”,并请人喝酒、写记文以示庆贺,真正是乐陶陶了。他一生收宋刻百余种,友人给他的居所题了匾额,叫做“百宋一廛”,每逢春秋佳日,黄丕烈都要邀二、三好友,盘桓在他的居室中,赏玩这些善本佳刻,其得意之情可以想见。黄丕烈在  相似文献   

4.
黄丕烈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出版家。为此,结合黄丕烈的版本目录学最初实践,论及其目录学思想,他创立的许多古籍整理方法,开辟了许多版本目录方法的先河,对后世目录学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又字绍甫,号荛圃,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氏,清代著名藏书家。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清代学风日盛的乾嘉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读书、藏书、刻书活动十分活跃。黄氏从20多岁开始藏书,一直到他去世,共收藏了大约二百多部宋版书和上千种元、明刻本及大量的旧抄本、旧刻本。  相似文献   

6.
黄丕烈是我国清季中叶大藏书家,其所藏宋元佳椠散出后,杨氏海源阁得之最多,共一百五十四种,其中宋元刻本三十二种。《楹书隅录》著录黄本达一百三十六种,录黄跋近三百篇。黄氏遗书及题跋能够存留于世,杨氏厥功甚伟。  相似文献   

7.
六、宋刻本价格宋元旧刻至清代已日渐稀贵,而嗜宋之风则至清尤烈,自号“佞宋主人”的黄丕烈颜其藏书室曰“百宋一廛”;后来居上的陆心源则以“皕宋楼”争抢风光。为争购宋版书,黄宗羲与吕留良反目成仇;为保护宋版书,孙蓉镜血书佛字,“以免蛀厄”。众多藏书家的争相购求,使清代的宋版书价腾云驾雾,持续高涨,达到“高处不胜寒”的地步。  相似文献   

8.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9.
古今藏书家大多是刻苦治学的学者,擅长整理图书的日录学家、校勘家,或热心于刻印图书的出版家,但一般也只是偏重于其中一两种.而同时做到藏而能鉴,鉴而能读,读而能校,校而能刊,刊而能精,则首推黄丕烈.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又字荛圃、荛翁,号有抱守老人、荛圃主人、士礼居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版本学家、校勘学家、出版家.乾隆五十三年(1788)黄丕烈26岁时考取南京举人.嘉庆六年(1801)39岁入都,后归故里[1]12.  相似文献   

10.
宋版《三谢诗》为现存三谢诗集最早的本子,嘉泰四年(1204)谯令宪重修,江州(今九江)刻本。宋唐庚辑,收录南朝谢灵运诗四十首、谢惠连诗五首和齐诗人谢脁诗二十一首。此本原刻已成孤本。明清先后由著名藏书家邵弥、蒋杲、黄丕烈、汪士钟、杨绍和等收藏,均珍如拱璧,后归大连图书馆,最后流落国外。20世纪30年代,涵芬楼准备影印流通,但未能成行,留有珂罗版毛样一份。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涵芬楼宋嘉泰重修本珂罗版毛样影印出版,框尺寸悉准原本,让我们还能一睹宋版书的风采。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不是"喜蓄未见书"的赏鉴家,更非"奇货可居"的掠贩家,他的购书藏书,绝非徒充箧笥,而是藏有所用。他对"孤本秘籍"的态度,最能见出其"学术公器"的学者胸怀,这是与以"孤本"自恃的藏书家理念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顾之逵是乾嘉时代的著名藏书家,"藏书四友"之一。他与黄丕烈、顾千里、周锡瓒、袁廷梼、钱大昕、焦循、段玉裁、钮树玉等当时的著名学者、藏书家有密切的交往。研究顾之逵的意义在于:揭示他在诸多宋元善本、明清抄本递藏源流中的位置;彰显他"与众共之"的分享精神;有助于全面地、历史地认识藏书家群体,实现进入"过程"、还原"场景"的藏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人对“毛边纸”不会感到陌生。这种纸价廉实用,尤其适合于初学书法者,不过,毛边纸最初却是用来印刷书籍的,它的始用者便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兼出版家、常熟汲古阁的主人毛晋。 毛晋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收藏及出版事业。他建立汲古阁,大最收藏古籍。为了得到各种珍稀版本及抄本,他不惜高价求购。他在自家门前贴出布告,声称凡有以宋刻本至者,计页付钱,每页出钱二百;以抄本至  相似文献   

14.
在清高宗组织编修《四库全书》的影响下,中国私家藏书在乾嘉时期发展到了极盛阶段,而其代表人物则是江苏吴县的黄丕烈。如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指出:“乾嘉以来藏书家,当以先生为一大宗。”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亦称:“乾嘉间之藏书史,可谓百宋一廛之时代。”今将其藏书特色述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付兴  马增敏 《晋图学刊》2013,(1):72-74,79
杨以增是清代道咸时期的著名藏书家,他在学术上主张以汉学为主、会通汉宋,在藏书上则经史并重,重视珍善本的收藏,并刊刻了大量书籍,用广其传。其治学和藏书思想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学术环境、学术潮流的转换密不可分的,经历了一个由服膺北海到会通汉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刘光裕 《出版史料》2008,(3):117-125
迄今为止,明清出版史问津者少,成果不多。我想原因之一是,受古代藏书家“佞宋”的影响。藏书家往往视古书为文物。古书,既是书籍,也是文物。文物的价值总是越古越珍贵,像西周青铜器一般比汉代青铜器珍贵。视古书为文物,必定以古为贵,以“佞宋”为尚,所以藏书家“佞宋”,毫不令人奇怪。最早讲版本目录的,无不都是藏书家。讲目录版本,难免考究善本。  相似文献   

17.
《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在黄丕烈藏书题跋记中极具个性特色,书中佞宋刻,嗜旧钞,为先贤存古留真;精校勘,细考辩,求古籍尽善尽美;广交友,析疑义,显乾嘉士人风貌。它是藏书家30余年藏书校书的经验总结,也是士礼居兴盛衰落的沧桑见证。  相似文献   

18.
外淡而中腴     
新书谈片《来燕榭书跋》,黄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新文学家兼治旧籍目录版本之学者本来不多,郑振铎、阿英等人谢去以后,恕我见闻不周,硕果仅存的似乎只剩黄裳一人了。书籍的题跋其实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读书笔记。人们常说世上大致有两类藏书家:一类是为读书而藏的藏书家;一类是专为收藏而收藏的藏书家。后一类藏书家的题跋大致侧重于记版本源流、版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对版刻艺术美的赏鉴,尽管不是版本学的主流,但在该领域也应有其一席之地.文章在简述了赏鉴之风兴起的原因之后,对民国时期藏书家如张元济、傅增湘、陶湘、周叔弢、郑振铎的独特造诣作了概括式的评介,并认为书影的大量刊行是赏鉴之风兴起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藏书是保存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许多古籍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尚能传承至今 ,这与历代藏书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十分注意对图书的收藏 ,因而成为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代众多藏书家中 ,南宋目录学家、史学家 ,诗人尤袤是其中耀眼夺目的一位。尤袤 ,字延之 ,号梁溪 ,宋常州无锡 (今江苏无锡 )人。生于南宋建炎元年 (112 7年 ) ,病卒于宋光宗绍熙五年 (1194年 ) ,终年 6 8岁。他从小聪明过人 ,喜欢读书。不管什么书 ,只要是他没读过的 ,总要千方百计找来阅读。而且 ,凡是他读过的书 ,都要作笔记 ,并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