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殖民思想的作品。库切的小说《福》与该作品有很强的互文性,通过女性叙述者苏珊的抗争和星期五的沉默的描写,库切颠覆了这部经典之作,体现了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下对权力和压迫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等待野蛮人》的叙述策略是颇具有原创性和现代意味的.库切虽然没有直接描写现实,却通过隐喻的形式对现实和历史进行揭示和阐发.在这部小说中,库切还对权威发起了挑战,通过对叙述的确定性、叙述者和语言等的解构达到一种对历史、现实和叙述本身的颠覆.可以说,在这个文本中,库切兼顾了文学的伦理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信息点击     
库切说:对大多数孩子的想像而言,电视已经取代了书的位置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12月7日,库切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发表了获奖演说。库切当天演讲的主题是文学寻根。这位63岁的南非作家大谈笛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说自己的创作源自欧洲文化,以及17世纪以来欧洲文化的不断扩张。当天,库切还罕有地接受了瑞典《每日新闻报》(DagensNyheter)的简短采访。他对该报说:“我要说的是,我是这种扩张的产物,因为我的精神家园显然是欧陆,而不是非洲。”库切还说,自从今年10月份他得奖的消息公布以来,他便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演讲…  相似文献   

4.
在福柯"异托邦"概念的观照下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当代空间诗学的重要生长点。异托邦是一些特殊空间,处于边缘、交界之处,在事物表象秩序间制造断裂。文学文本作为可能的"异托邦",呈现和颠倒现实空间的事物秩序,构筑奇特的审美场域。它与现实空间异质,却又相互促使彼此的生成。从文本阐释的角度而言,文本的空间意义凸显出来,文本空间的多元异质不仅是绘制世界之网的复杂线条,也为读者打开了多重审美之维。文学异托邦作为社会权力实践的场所,与意识形态构成不可分离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在《内心活动》和《异乡人的国度》这二本文学随笔中J.M.库切相当具体地阐明了他对于文学翻译的观点。该文在梳理其中有关文学翻译的文章的基础上浅析以下三个方面:库切对文学翻译所持的态度、库切关于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以及库切所持的文学翻译观的后殖民解读。库切对文学翻译的态度和对文学翻译提出的标准与其后殖民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福克聂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成功解释了指称晦暗现象,对透视小说中的误会大有帮助,且随着复合空间理论在对比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复合空间理论已可应用于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本文尝试用福克聂的心理空间理论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误会和比喻的,证明语言学分析可以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汪顺来 《英语辅导》2011,(2):204-206,211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人们的空间体验发生变化,反映在文学体验上,就是传统的完整的叙述模式被打破,从一统向多元变迁。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元性,为文学尤其是族裔文学的研究注入了活力。少数族裔作家对空间一直都很关注,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乏对空间的表征和诠释。本文从空间批评理论的视角审视《所罗门之歌》中空间与主体建构的关系,阐释文本中的空间意象及其意义,旨在揭示美国黑人的空间体验和黑人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弗朗西斯·培根是二战后欧洲最具个人色彩与时代特征的画家之一。文章从分析绘画的空间语言入手,把近现代欧洲的社会与文学传统中的“空间”作为切入点,将两次世界大战作为培根所独有的“禁闭空间”的原型,深入挖掘作品中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解读培根的“禁闭空间”所隐喻的时代的暴力、孤独与疯狂。  相似文献   

9.
田右英 《柳州师专学报》2012,27(6):30-33,52
文学审美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交往特性.从日常生活出发,一方面注重经典文本的阅读,另一方面要注重空间化生存中的文本阅读.经典文本包括鲜活的文学作品和经典的文学理论读本两种.  相似文献   

10.
《人面桃花》是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梦境作为其中的重要意象,所构筑的叙事空间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美学力量,在与现实世界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的叙事空间。梦境空间的构筑,为文本人物增添了难以抹灭的诡秘宿命,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以及作者独特的叙事诉求,更进一步在结构上呈现多重形态,丰富延伸文本的情节结构,以巧妙的构思丰富了文本叙事形态,体现了格非由文学形式实验转向对古典历史追问与探寻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悸动心曲》是库切的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其对于21位作家的评论文章,库切紧紧围绕这些作家的作品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本文通过梳理这21篇评论文章管窥库切评判文学之标尺的3个主要方面:关注历史书写、聚焦伦理道德以及讲求文学形式。上述3个方面是库切衡量一切文学作品优劣的不可撼动的标尺,也是其自身文学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空间转向”是当代学术思想前沿发展的重要标志。电子传媒的出现导致传统文学边界的消解、赛博空间的生成和大众狂欢时代的崛起。根据中外学者关于空间与文学的理论与批评实践,空间与文学的关系模式有三种:传统文学、流散文学和网络文学。文学研究向宏观文化和微观文本“双向拓展”的文化诗学是我们反思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文学批评家也开始从社会空间角度分析文本来揭示文本中隐匿的种族、性别等异质性因素。《秀拉》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通过《秀拉》反映的社会空间、身体空间可以窥探出美国黑人一战后的生存状态,及黑人女性如何通过身体构建自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文学的空间叙述,必须深入到叙述机制的层面,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独特性。由于空间具有延展性与众多性的特点,更由于文学文本的书写受到时间的极大束缚和影响,因而文学的空间叙述具有与绘画、雕刻等艺术的空间叙述截然不同的特征。文学空间叙述不直观呈现于读者眼前,而必须通过"想象还原"来构建,这又是"时空互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内容和形式是文本的主要依托。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形式特殊,内容深刻。形式构建了文本的立体空间,内容构成了想象的语言空间,在两者的空间性中重新建构《金色笔记》独特布局后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6.
空间批评主要涉及文学作品中的景观和空间、空间的社会属性、空间的文化属性和空间的身份属性,文本中的空间是一种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司各特在其作品《艾梵赫》中通过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的描写表达对犹太人所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怜悯以及对犹太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信仰下生存的忧虑。  相似文献   

17.
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凶年纪事》中大胆地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文学理念进行挑战,在论说和叙事之间嵌入互文性关联,但是作者既不做道德主题解构,也不以像是的先验含义来暗示小说形式,以此使得《凶年纪事》的文本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点.  相似文献   

18.
邢翠鹃 《文教资料》2014,(29):131-133
本文主要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来分析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的作品,通过TF-IDF计算文本特征项的权重,最后根据计算结果来分析这些女性文学作家作品的文本风格相似度。并以此证明同时代不同作家或不同时代同类作家(女性文学作家)的文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此外还分析了部分特征词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具有空间虚拟、身份漂移与小众传播的媒介特质,这使文学交流在接触手段上极大的摆脱了空间、身份与文本获得的限制,拓展了交流的广度、深度与信度,克服了文本与读者交流的“不平衡性”性从而促进了文学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文学为本位,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文学研究的背景与框架,《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以地理、作家、文本三者的关系为研究枢纽,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族风貌。其研究拓展文学地理学的格局,创建文学地理学的内在理路,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与新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