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我们多思索、多钻研,更好地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发展好每一位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宗旨。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我们会在这份爱中丰盈每个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学者,是鲁迅求学时代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太炎先生逝世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各异,褒贬不一.鲁迅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知人论世原则,本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精神,对太炎先生一生的功过作了宏观和科学的评价,有颂扬,有批评,有肯定,有否定,为我们评价复杂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父母的爱是一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人们早已发现,它的缺失是难以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因此,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但这种爱一旦脱离了理智,就极易流入溺爱,鲁迅先生将这种爱称之为“伟大而可怕的爱。”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更应该爱得理智。而给孩子理智的爱,说起来很容易,但大部分父母却难以做得  相似文献   

4.
我看鲁迅     
我们有鲁迅,鲁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在生与死之间,在苦难与希望之间,鲁迅奋斗了近半个世纪,他对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揭示和总结。在他的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大彻大悟的鲁迅,一位才、胆、识、力浑然一体的鲁迅。没有任何一位中国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作为我们民族的“灵魂”,鲁迅的思想早已融入了民族的智慧之中。无怪乎,韩国人要羡慕地说:你们有鲁迅,而我们没有。不知同学们是否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作为中国学生,我们对鲁迅究竟知道了多少?今天的大多数学生是从语文课本里知道鲁迅的,但课文中所选的鲁迅作品较之鲁迅的整个创作来说,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要真正了解鲁迅、认识鲁迅,正如伊人先生所言,只有遍读鲁迅更多的著述,才能感受其博大、丰赡、深邃、独异。这里,我们选登了一组鲁迅的妙语和一篇鲁迅的散文,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自己去选择一些读读。一旦我们真正走进了鲁迅的世界,那么我们一定会骄傲地向世人说一声——我们有鲁迅。  相似文献   

5.
刘娟  王晓凌 《现代语文》2007,(9):102-10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爱米丽与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这两位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作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因素,即清教主义和封建礼教固然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她们自身的思想局限也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她们思想的局限主要体现在她们的反抗都有着主动维护旧传统观念的特点,这种思想的局限性更使她们的命运格外的悲惨。  相似文献   

6.
李工 《中学教育》2005,(11):23-26
就像一位美国汉学家所说的:中国人,中国社会都在鲁迅的书里。毫无疑问,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则是这笔遗产中最丰富的矿藏。因此,当我们关注“目前的教育”,讨论“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便不能不到鲁迅留给我们的“丰富矿藏”中寻找精神资源。[编按]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学奖候选人。  相似文献   

8.
周赛 《教师》2010,(2):96-96
鲁迅先生认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转化一名潜能生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高于培养一名大学生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多年的班主任生涯让我对此颇有感悟,当我们面对调皮学生手足无措的时候,是否曾想到,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没有为他的母亲留下文字,对他的保姆长妈妈却倾注了一腔深情,专门写了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以示怀念,而且怀念之情的深切让人唏嘘不已,这说明长妈妈对幼年鲁迅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然而解读文本,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感觉,长妈妈对幼时的鲁迅似乎没有特别的爱,而让鲁迅感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买了一本《山海经》。当然,幼年鲁迅对这本书念念不忘,而目不识丁的长妈妈居然满足了他的渴求,这种感动是铭心刻骨的。我们作这样一番假设,如果没有《山海经》一事,鲁迅会著文怀念长妈妈吗?这当然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更细一些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文化革命先驱鲁迅先生诞生121周年。我们纪念鲁迅不仅因为他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自然科学工作者。鲁迅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专攻自然科学,直至到晚年还致力于编译科普读物。鲁迅对我国自然科学发展所作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1.
鲁迅很看重钱,他不怕人家说他爱钱,看看鲁迅的日,鲁迅日记写得很枯燥,没有抒情议论,从来不写今天晴空万里这些事,他日记里经常写的是钱,收多少钱、花多少钱,天天记账,一听说单位发工资了,赶快跑去领。这个鲁迅好像和我们在文章中看到的那个高大的鲁迅不完全一致,假如说哪个书商剥削了他的稿费,他马上跟人家打官司,剥削我的钱可不行。  相似文献   

12.
【我解读】《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大多是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是作者难得的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的再现,也是最纯美,最令人回味的情感的记录。《阿长与〈山海经〉》是其中笔调最为温情的一篇。淳朴的爱、真实的情、温馨的文字汇成了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到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追随鲁迅...  相似文献   

13.
黄芳 《职业技术》2004,(5):56-56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我们的职业教育也应该以爱作为基石,用爱去培养学生,用爱去感化每一颗心灵,用爱去包容一切.  相似文献   

14.
在陈丹青眼里,鲁迅无疑是“好玩”的,但大先生的这种“好玩”,是一种寓庄于谐、大智若愚的好玩,是一种人格的张力和维度,是“好玩”中的至高境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好玩”中走过来的,尽管这种“好玩”不能与鲁迅先生的“好玩”相提并论,但它同样是我们成长的养分,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在作品中提到“爱憎不相离”,他对民众的爱总是体现在他的恨里面,他总是把憎置于首位,这是基于非常的人类情境的确认,是爱的憎。所以在读鲁迅的作品时,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恨,是刻骨铭心,要么赤裸裸地不加掩饰。要么涨满了心却是隐隐地咬牙切齿。  相似文献   

16.
陈希策 《四川教育》2009,(11):10-1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当我们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进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学生心底播下了爱的种子,这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塑造出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爱需要付出。爱也会有所收获。我们自己的教育经历说明,爱不是单向的给予或被动地接受,师爱之于学生,就如阳光之于万物,雨露之于禾苗,换来的是学生生命的蓬勃生长、和谐成长。 让我们毫不吝啬地将爱给予每一个孩子,与他们一起期待未来的美好收获吧。  相似文献   

17.
谎言面对面     
王老师与我共事十几年,在我眼里,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对学生爱得真挚,对教育爱得真诚。可最近他对一位学生的处理方式,使我在旁观静思中突然发现,我们以教育与爱为出发点去教育学生,而爱却常使人盲目、迷失!  相似文献   

18.
鲁迅自己坦言,他的文章只有过了三十岁的人才能懂。所以,教鲁迅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言,总觉得惴惴。年少的时候,被人教着一个个鲁迅的故事;年长了,变成教人一个个鲁迅的故事。但这么多年下来,总觉得缺失着什么。尤其是看到听课的人也都懒懒的样子,这种感觉便益发强烈。后来,慢慢觉出,对于学生而言,鲁迅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一座仰止的高山,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既非人,又如何亲近?  相似文献   

19.
邓老师:您好!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最多的一位作家。几年前,全国中语会曾与绍兴鲁迅纪念馆合作,召开过一次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我们还特意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在百草园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观摩课。  相似文献   

20.
苏轼曾有言:身健在,且加餐。以这种昂扬向上的态度来比拟鲁迅,丝毫不为过。鲁迅将其满腔爱国忧民之心以自己的方式诉诸笔端时,便造就了他特有的特点与风格,也形成了我们价值观里一个最大众最普遍的形象—何戟独彷徨的斗士。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忽略,鲁迅给我们呈现出的另一种不容忽视的情感副产品—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