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及传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9-200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起步阶段,2003-2012年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艰难前行阶段,2013-至今是曹文轩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日本译介与传播的繁荣阶段.以拉斯韦尔传播理论为指导,分析曹文轩文学作品在日本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英国戏剧家、诗人、小说家及批评家王尔德,以其新颖鲜明的艺术观点、精妙的语言风格征服了无数读者,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论文以王尔德作品的语言魅力为基础,对王尔德作品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及其对现代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探讨,以促进东西方文学思想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在日本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泰戈尔首次访日前后,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译本和研究专著,但这次人们关注的多为其思想而非作品本身。二战后,日本人在不安和绝望中重新找到泰戈尔,又恰逢1961年泰戈尔诞辰100周年,为此日本各地都组织了泰戈尔纪念会,翻译出版了很多泰戈尔的作品,特别是诗歌。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腾,引发了第三次泰戈尔热,日本学者更全面地翻译了泰戈尔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经之路,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苏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日本备受学者与读者青睐.苏童作品作为在日译介与传播的成功典范,却鲜有学者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该文拟对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考察,分析其作品在日译介与传播成功的原因,旨在推进今后苏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为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走进日本世界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的宗旨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起了先导性的作用。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积极译介英国颓废派文人道生的作品;田汉翻译的《莎乐美》在当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他执导的《莎乐美》在上海和南京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三次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热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二次在建国后的50年代,第三次在1978年以后。“五四”时期,域外儿童文学译介促进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形成。上世纪50年代,在泛意识形态影响下只有苏联和东欧的儿童文学作品能译介进来。改革开放后,出版的大量东西方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使我们懂得了儿童文学应有的本体特征、美学内涵和地道的品质与真谛,中国儿童文学才汇入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关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宣扬一种世纪末的颓废思想,通常都无视思想、感情或精神而注重强调绝对官能主义,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和绮丽的色彩。都是因为作家在西方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一种绝境般的“臻美”的追求而形成。体现了谷崎作品既推崇西方唯美主义思想,又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中,是西方唯美追求与日本本土唯美传统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邵洵美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唯美主义诗人和诗论家。他对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做了深入思考。他的诗论文笔洗练,观点鲜明,自成体系。其早期诗歌显示出较多的模仿色彩,诗论多是译介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后期他总结了中国新诗历程,自觉探索新诗出路,诗歌创作和诗论上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王尔德两部童话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风格上都堪称唯美主义的典范。作者从王尔德童话故事中的意象入手,从心、宗教、异域景象三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关于唯美主义独特的个人色彩和审美理念。其童话作品中体现出的唯美主义理念,对形式美的不懈追求无不对现代审美学、童话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唯美主义文艺的产生开创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潮。而王尔德作为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怪才,其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唯美主义的完美展现。本文通过对文中三个男主人公的不同人性的剖析,来解读王尔德对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道德的复杂唯美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三行情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新体裁,源起日本,后走红于中国各大网络。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下产生的汉俳一样,中国"三行情诗"的创作之兴起也深受日本"三行情书"的译介之影响。本稿以近年来由王向远先生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范型——"译文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评价从日本译介到国内的日本"三行情书"的部分作品,并探讨其汉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5.
五四以后,我国新文学社团林立、作家辈出,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和努力吸收异域的营养是分不开的。作为重要新文学社团的创造社,在它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都极为注重译介外国文学,并都有显著的成绩。(一)前期创造社的译介仅就前期创造社的刊物和丛书统计,译介涉及众多国度。但俄国、波斯、印度的作品,译介不多,他们大量译介的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文学。如英国文学,译介了葛雷、拜伦、雪莱、济慈、罗塞蒂、王尔德、道生等人的作品,法国文学,译介了拉马丁、都德、莫伯桑、法朗士、罗  相似文献   

16.
灵与肉--试比较田汉与郁达夫对唯美主义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汉和郁达夫与日本唯主义、西方唯美主义都有比较密切的接触。从他们对唯美主义接受的实际情况来看,田汉往往吸收的是唯美主义中“灵”的因素,似乎更偏向于西方唯美主义;郁达夫则更多地选择唯美主义中“肉”的成分,更偏向于日本唯美主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执着干美的探索,致力干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其作品表现出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摈弃和对日本传统美学理念“物哀”精神的体现,呈现抽象的虚幻之美和死亡的美学意义以及对纯粹美的极端崇拜。  相似文献   

18.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唯美主义作家。其作品抒发了对人生:和美的浪漫主义的憧憬。他不遗余力地探索日本人传统理想之精髓,终于从历史悠久的关西町人文化中发现了日本古典戋.执著地加以追求.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9.
金东仁作为韩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带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在韩国现代文学史上金东仁是最早举起纯文学旗帜的人之一。其中小说《狂画师》就是带有浓重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本文从金东仁的人生经历对《狂画师》进行分析,讨论金东仁小说中所表现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