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马大正先生40余年间著述《二十世纪中国边疆研究》《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9)》《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中国边疆学构筑论衡》《中国边疆学八题》的历程,阐论了从萌生创设中国边疆学到构筑中国边疆学的学术实践,重申了中国边疆学研究应坚持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初心;直面现实、深化中国边疆研究是边疆学人的责任担当;中国边疆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凝集、壮大途径和方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边疆学学科构筑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疆学是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中,中国边疆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逐渐彰显,其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具有“二元”的结构特征。在研究的对象、特征、方法、乃至学科的派生来源及研究目的等方面,均达到独立学科的基本要求,初步构成了中国边疆学独特学科的体系,从而使中国边疆学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据有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大约20年之前即有学者呼吁构筑或建构中国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随着中国大陆学界对边疆研究的推进和积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撰文对如何构筑"中国边疆学"提出见解。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所涉及到的边疆研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反映出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两个方面。其中,边疆的共性决定学人认识的基本性质,而学人间对边疆个性认识的差异,导致业内出现了如何界定边疆学的出发点的命题。"传统边疆研究理论和旧的边疆观"即传统的边疆研究体系,与"新的边疆研究理论和新的边疆观"即新的边疆研究体系,其实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解释和更深地研究边疆、建构边疆学以及学科体系、实现边疆研究的个性与共性的通约与转化,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命题,对于国家决策能否有边疆理论的支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边疆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但对“边疆”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不无分歧。边疆史研究尤其如此。欲界定“边疆”,应把握其特征。边疆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突出表现于社会生活方面。基于此,研究中国边疆史,应将边疆文化,将边疆社会生活作为研究重点;应进行边疆文化与内地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思维角度应做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5.
藏学研究与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藏学研究不仅是探讨涉藏边疆问题的重要基础,也为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还为中国边疆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并提供广阔的研究视野与独特的研究视角。中国边疆学的发展,必将促进藏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有助于藏学研究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从中西涉及边疆的研究成果来看,西方边疆研究偏向理论及观点的论证,如相互边疆理论、冲击—反应模式、心脏地带理论、高边疆理论;中国边疆研究则偏向学科的建构,如边疆学、边政学、边防学、边安学,这种差异性对解决中西边疆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边疆具体问题入手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研究,在解决边疆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边疆问题的共识和解决方案并提升为中国边疆理论则是当前中国边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构筑中国边疆学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边疆研究工作者肩负继承和开拓的重任。作者就构筑中国边疆学问题列举新的思考要点,并就推动中国边疆学构筑当前须急办的要务,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复兴,是政学两界应对边疆危机与国家危局的结果。国家大后方战略的调整、国民政府和众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内迁,促成了中国高校与学术地图的显著变化,原先远离边疆或并不从事边疆研究的学者有了亲临边疆并研究边疆的机会,推动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复兴,促成了边疆研究格局的极大改观,使西南研究逐步取得了与西北研究可以等量齐观的地位。这段历史为我们理解与认识民国时期的政学关系打开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9.
中国边疆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边政学"的提出和发展是这轮研究高潮的重要标志,因而亦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的边疆研究称为"边政学时代"。具体而言,边疆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边疆对主权国家建构的意义、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以及边疆开发与建设等问题的讨论上;边疆研究向着合作和合流的态势发展,成为时势所趋和重要特点;同时。经过近百年的学术沉淀,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内构建独立学科体系的时机业已成熟,"边疆学"和"边政学"学科思想应运而生,"边政学"学科雏形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0.
马大正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对中国历史、尤其对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有很深造诣。他在《马大正文集》中的许多观点对目前正日益兴起的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影响十分深远,开拓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