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好教师”——“教师评价”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好教师”——“教师评价”的评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徐玉珍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而且也必将会进一步证明,要想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没有好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好的学生。因此,从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来看,素质教育成功的首...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个性”一词被理论界炒得火热,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常把它挂在嘴边,他们受现代思潮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问其“怎样才算作有个性”,答曰:“课堂上可随便说笑,爱怎么坐就怎么坐;想听课就听,不想听,可以睡觉或做其它事情?作业想做就做,不做也没有关系……”这是笔者对上海市某一中学高二学生调查所得出的结论,这引发了笔者的深思:这就是我们当代学生所追求的“个性”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怎样“个性”如的人呢?个性教育是不是就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发展?为此,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谈一谈个人认识。一、…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国各中、小学正在开展对“赏识教育”的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探讨出不少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通过大量的教育和教学实践认为“赏识教育”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想就“赏识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以及如何走出这些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误区一、只赏识“双优”生、忽视“双差”生。一般来说老师总是“赏识”那些成绩和表现都比较好的学生,这样做既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同时也容易使好学生处于孤立的地位,不利于好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滕秀平 《农村教育》2006,(12):56-5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朽,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想扩大阅读面.读整本的书,就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现实中很多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却不感兴趣,不愿意读书.却把有限的一点时间花在电视上、网络上。如何改变现状,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呢?笔者在多年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积累了点滴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因而,教育的过程必须强化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培养起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要进行好主体教育,使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形成并使其自身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更新,就必须从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起。没有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就不能使学生对学习和教育产生一种由被动的“我来”到能动的“我需”、“我求”的飞跃,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爱学生,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要想转化后进生,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转化工作的艺术。下面笔者就谈谈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艺术之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素养的实验研究》于 2 0 0 2年 9月启动。探究素养的形成源于对“问题”的认识。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研究谈谈笔者的感想和体会[1]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基础。假设学生在学习之前不知道要学习什么 (没有问题准备 ) ,学习之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依照课本、无可争议的“灌”的知识 (没有疑问 ) ,加之课后一些学生的心理作用又不敢和不想…  相似文献   

8.
我想就杨福家院士提倡的“培养好公民”谈一点体会。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公民”姓“公”,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想我们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9.
一次考试结束,笔者问一名未及格学生是否分析过考差原因,他回答说:“原因在于你没教好。”笔者大吃一惊.心中有些不快,又问:“同样是我教的,为什么有同学分数考120多分呢?”他又笑答说:“这正是我说你没教好的原因,因为你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学好。”笔者仔细一想,这话确实也有道理,是啊,教学的目的何在?不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吗?可现实中的教育似乎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非学习方法,在于分化“好”与“差”两个极端?关注中等以上学生如何考上好大学,而忽视了“差生”如何转化,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常常要与学生沟通。笔者就如何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强化育人效能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耿会栋 《河北教育》2005,(18):36-37
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迫切地要求迅速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从中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看,无论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逻辑推理、空间想像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旦离开“创造性学习”,就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被动的、机械的模仿和依赖性学习不可能掌握知识的真谛,更谈不上能灵活运用。作为一名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教育教学中仅靠智力因素的开发是培养不出来未来所需的合格人才的,还必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数学教学亦然。现就笔者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源泉。教师要想办法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把学生思维的“马达”发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他们的话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现行阶段的教育方向,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对学生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笔者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社会岗位要求,将学生素质目标归纳为“六个学会”、“三个好”和“八个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有好的传统,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训练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却不那么重视。特别是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使得“大学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抑制了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面临这种现状,就很难谈得上创新了。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所作为,本文重点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而且这种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近一时期,笔者听到和遇到的一些教育趣事,进一步验证了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学生身上多赚点“利息”一次语文考试,有位学生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还要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学生咬咬牙说:“我借。”…  相似文献   

17.
吴辛君 《宁夏教育》2004,(7):116-117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钟之文 《小学生》2010,(1):52-53
现行的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环保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只是其他学科的“专利”。笔者就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薛元荣 《中国德育》2007,2(7):74-74
下午放学时候,我在楼梯口遇到了我的学生玲雅和小燕。“薛老师,下个星期我要送你一张贺卡。”玲雅说。“老师,你人好。我也要送。乔老师太凶,就不送了。”小燕说。“人好?是吗?我怎么不觉得?”背后还会“议论”老师,这群小家伙。“不算好,马马虎虎吧。对你们好,可是咱们班的成绩上不去呀。”我受到了学生的“表扬”,心里有些洋洋得意。被学生“表扬”一句“你人好”,酸楚中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我这个语文老师“好”在哪里?想了想,大约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